#有历史有人文#
“方法”一词,来自上古先民求证“方形”之办法。
“方法”,是现在的人们,不论大人小孩常用的词汇。
《现代汉语词典》说:方法,名词,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然而,“方法”一词的最初含义,则是古人求证“方形”的办法。
《墨子·天志中》:“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圜;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圜。’是故圜与不圜,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圜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
墨子说,“中规”者为“圆”;“中矩”者为“方”。所以后世有“中规中矩”的成语。
墨子还说,“中规”,即以“规”证“圆”,这是“圆法”;“中矩”,则是以“矩”证“方”,就是“方法”。
“方法”一词由此而来。
直到隋唐,“方法”才被用于“办法”的统称。
韩愈《送水陆运使韩恃御归所治序》:“而又为之奔走经营,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
“矩”的本字是“巨”,《说文》:“巨,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
许慎还收录了“巨”的异体“榘”,说:“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可知,“规”和“矩”都是工具。
与墨子同时的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古时伏羲女娲石画像上,便是伏羲持“规”、女娲握“矩”。
这体现的,其实是上古先民的“天圆地方”之“宇宙观”。
扬雄《太玄经》:“天道成规,地道成矩。”
伏羲为男,“阳”,代表天,所以持“规”;女娲为女,“阴”,因而握“矩”。二者蛇身相缠,表示“阴阳交织转圜”,即《周易·系辞》所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关于墨子所说的以“矩”证“方”之方法,从文献说,可以追溯到《周髀算经》。
其卷一说:“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句)广三,股修四,径偶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为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以生也。’”
所谓“圆出于方”,是因“圆形”更难测定,而“方形”容易计算。
“方出于矩”,就是不论“正方形”和“长方形”,都属于“矩形”。
可见,“矩”不仅是“工具”,更早还是“形状”——方形。
什么是“方形”?
《周髀算经》说,就是符合“勾三、股四、径偶(弦)五”的“积矩”,即3的平方+4的平方=5的平方的形状。
“外半其一矩”,是将“方形”作“对折”,斜角两半完全相等。
而“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是说这是普遍适用的“定理”,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勾股定理”或曰“商高定理”。
“矩”作为“工具”,不过是经过精准测量,取“矩形”的一半便于手持操作而已。
《周髀算经》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以生也”,是讲这一“方法”,要久远得多。
其云:“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智出于勾,勾出于矩”。”
《注》:“矩,谓之表。表不移,亦为勾。为勾将正,故曰勾楚语矩焉。”
由此说,先民求“方”之根源,还在于“观象授时”,测量天地的实践。这大概要追溯到距今七八千年前。
#谈谈古人那些事##微头条打卡##我要上微头条#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