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写过一些关于怎样填词的文章,主要介绍相关的常识和要点,现在考虑到有些朋友很喜欢唐五代词,更喜欢宋词那种百花齐放的繁荣,但对于词的相关知识并不太了解,又希望能掌握填词的必备知识,以便自己在诗兴大发的时候填上一曲,因此决定写下一点更简单的东西,让很多朋友可以据此学会填词,至少可以填一些简单的词牌。
当然,所谓的“更简单”,并非存在什么捷径,也并非几句话就能够让一位从未接触过填词的朋友立刻掌握,因此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是说,需要掌握这3大步骤,也才可以着手填一些小词。现在将这些与填词相关的知识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步:了解什么是词,以及什么是填词等
1、词的前世今生。
我们的世界是在不停的前进的,物种也是在不断的进化的,文学也一样,特别是让亿万华夏人民引以为豪的中国文学。文学起源于诗歌,传说帝尧之世就已经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样的《击壤歌》。
随后有了《诗经》这样的诗歌总集,以及《尚书》、《春秋》这样的散文,后来就有了楚辞、汉赋。再后来便有了汉代乐府诗,不光有了《古诗十九首》这样的“五言之冠冕”,同样,诗也开始密集出现长短句的形式。
到魏晋南北朝时,这种长短句的诗就更多了,这种形式的好处是能更好地展现乐曲的魅力。对于乐府诗来说,这些诗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曲调自然更富有表现力。
诗是文学的大宗,在无数年来文人不断尝试之下,诗的创作技巧终于在唐代,逐渐成为一种人们写诗就要遵守的规则,这就是诗的格律,格律诗就被称为近体诗,从而与不需要遵循格律的古体诗区分开来。近体诗主要分为律诗和律绝。乐府诗、音乐和近体诗格律为词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词在唐代又称曲子词,歌词,从名称就可以一眼看出,词不光指文辞,更重要的还有音乐。而词本身就是从配乐的诗演变而来,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文体,但说它是诗的一个分支仍然没有错。从这一点来看,词仍然可以称之为诗,或者叫“诗余”。
2、什么是填词。
作为用来配乐演唱的词,自然有曲调,就像今天的音乐人,创作一支曲,然后根据曲子来填上词用以演唱一样,词也是如此。以前的人们根据一首乐曲,给它填上文字,就可以用文字来依曲调演唱了。这就是填词。
每一个曲调,就可以填出不同样的词,跟今天的歌曲差不多,在这个过程中原先是音乐家来填词,后来文人开始填词。文人士大夫填词自然就不可避免地使用上已经出现的律句,这种没有明确规定的习惯,逐渐形成了一种无形中的规则。
3、关于词谱
唐宋时的文人是没有按现在所谓的词谱填词一说的,起初人们依照曲谱来进行文字创作,后来的人们依前人创作的作品,依照相应的字词的声韵来填,有的人因为是精通文学又熟谙音律,依然可以自创曲谱,并自行填词。但后来文人能够精通音律的越来越少,到了南宋末年,绝大多数文人已经看不懂曲谱了,更不会唱了,这个时候,词就逐渐成为了文人手中表达情感的文字载体。
到了明清时期,所谓的词谱出现。因为各种曲调数以千计,同时有的曲调还有多种变体,文人就总结出一个规则,后来的人依此填上文字,这就被称为词谱。而这个时候所谓的词谱,已经与音乐无关了。
第二步、了解词谱的总体情况
上面说的所有内容,都是了解词谱、学习词谱的知识储备,了解了它们,填词就变得相对简单了,接下来对填词需要掌握的词谱相关知识作分别的介绍。
1、词的分类
跟现代的流行歌曲相似,每一首原创歌曲都有它的曲调,词也是如此,因此词谱跟近体诗的格律不同,几乎每一首词都对应一个词调,为了区分这些词调,就给它们起了相应的名称,有的还会有几个名称,这个名称就是词牌。
词调数以千计,形式多样,需要将之进行整理归类,于是人们将其分为令、引、近、慢这4类。令是最为袖珍的一种词调形式,字数相对较少,比如《十六字令》、《忆江南》等;引则大多是从大曲中截取部分形成,相对令字数要稍多。而近与引曲调长短相类,慢则是声调延长的曲子,字数句数相对是其中最多的。
为了让人们对于词谱有更直观的了解,于是就有人将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分成了小令、中调、长调这3大类。现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小令大致在50字以下;50字往上又在100字以下的称为中调;超过100字的为长调。至于绝对化地将58字以下定为小令则见仁见智。
2、词牌的名称和词的样式
我们读小学、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词了,耳熟能详的词牌,比如《西江月》、《江城子》、《菩萨蛮》、《蝶恋花》、《虞美人》等等,这些名字全都有着一定的来历,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有兴趣可以参看我此前专门介绍词牌来历的文章。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词牌并非都要求内容与之相符,比如《西江月》,不一定就要描述江和月;《菩萨蛮》里面就没有菩萨;《虞美人》里未必有美人。词人用这个词牌,很可能只是因为词调用起来正好趁手,便于抒发个人情感。所以我们看到词人会在词牌下另写标题,比如苏轼有《念奴娇》作品,其中有词题“赤壁怀古”,这个题目才真正表明作者所要写的主题。
我们读词的时候会发现有的词只有1段,但有的词会有2段,甚至3段、4段。一般而言,词只有1段,就称之为单调;有2段就称之为双调;有3段或4段就称之为三叠或四叠。单调通常都属于小令,比如《忆江南》,字数少句数也少。
双调的情况就可能是小令,也有可能是中调了。比如《菩萨蛮》是44字,但《满江红》就达到了93字。在这里,双调的词分为上下2段,也称为上下阕,或前后阕,也可以称之为上下片。另外,如果上下片开头的几句字数不一或平仄不同,这就叫“换头”,也就是说,在上下片同调的情况下,下片起句不宜称“换头”。
一般情况下,如果上下片字数相等,且平仄也相同,就称为上下片同调;如果字数或平仄有一个条件不符合,称之为上下片不同调,但是要注意,像有些词谱会出现使用衬字的情况,比如《卜算子》是上下片同调,而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下片结句使用了衬字,即多添进来一个字,但本词谱没有随之发生改变。
所谓衬字,是词人临时添加的,这是词谱中说明可以在相应位置酌情填入衬字,与往常我们看到的词牌名如《减字木兰花》或《偷声木兰花》又不是一回事,另外还有“摊破”与“添声”;又或者“犯调”、“转调”、“促拍”等,都已经与原有词牌不一样,这些会在以后单独介绍。
第三步、了解填词的几个必备条件
要学会填词,也就必须要掌握某个词牌的词谱。在词谱中,会注明这个词牌的别名、字数,以及平仄和押韵,其实和近体诗的格律相似,掌握了押韵和平仄,其他的,依葫芦画瓢即可。下面将这几个词谱中要求掌握的点作分别说明。
1、押韵
所有的诗词都需要押韵,如果一首词不押韵,也就不能称其为词了,就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押韵的话,就能让整个作品声韵谐和,体现了回环往复的美感;如果不押韵的话,听起来都不会那么顺耳。
所谓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在词中押韵,而且这些字通常都放在句尾,就称之为韵脚,而词中出现的第一个韵脚,就称之为起韵。哪怕从未接触过古韵字,也会发现古诗中的韵脚字与今天的读音并不完全一致,在这里就不再多介绍了。
对于初次学习填词的朋友,不了解古韵,我的建议是可以完全使用今天的中华新韵,或者说,你可以直接根据普通话的发音来决定韵脚字,事先注明使用新韵,但是无论是使用新韵还是古韵,都不可以在同一首作品中混杂使用。
另外,词的押韵相比律诗要稍微宽容一点,很多词谱中本来就有叠句一说,在该位置就可以使用相同的韵脚字,而如果词谱中没有说明的话,使用韵脚字还是要注意尽量避免重复使用的。
同时,词的押韵还体现在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下面说平仄的时候继续介绍),有的词牌中还要求平仄通押,有的还押入声韵,这样一来,韵脚字的选择范围就要比律诗大得多了,初学的朋友虽然在学习填词的时候使用中华新韵,但对于词的押韵情况,在品读的时候还是必须要了解的。
2、关于平仄
平仄的情况,与律诗是类似的,并且了解了近体诗的格律,来学习词谱的话要简单得多,如果是没有学习过近体诗的格律的话,也可以通过相对简单的办法来区分平仄。
古人将字读音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后3种则统称为仄声。这与今天的普通话略有区别,可以这样理解,普通话读第一声、第二声的称之为平声,第三声、第四声称之为仄声。又由于入声字已经在普通话中消失,归并到各个声部,因此初学者如果看到使用入声韵的词牌,不妨直接使用第三声与第四声的韵脚字来替代,以免出现韵字混用的情况。
在词谱中,绝大多数句子的平仄都来自于律句。这个现象很好理解,原先这些填词的工作都由宫中乐师或坊间人士完成,文人开始填词后,即便不是律句的,很多也给换成了律句。当然,有些句子仍然并非律句,但在词谱中规定必须使用的,也就成为了词谱的专属律句了。
比如《忆江南》的平仄情况以及白居易《忆江南·其一》词: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中下划线字可平可仄,也就是说,你可以在这里使用平声字,也可以使用仄声字,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本词牌的5句,后4句全都是五律和七律的正格律句,而首句“平平仄”其实也是律句的三字尾。
3、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也是依词谱的规定,在相应的位置作对仗的处理,比之律诗,颌联与颈联必须使用对仗的情况要稍微宽松一点,而且也不像律诗,必须保证平仄相对。在一般情况下,相连的2句字数完全相同,或者去掉领字之后字数相同,就可能存在对仗的要求。
比如,《浣溪沙》下片首2句通常使用对仗,晏殊作品就用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对仗,但也有不使用对仗的情况;再比如《西江月》上下片首2句都要求对仗,辛弃疾就有一首词使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但他另有一首《西江月·遣兴》就没有使用对仗。
通过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词谱中要求使用对仗,其实也是根据前人的创作情况来定下的规则,但前人也只是依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完成,并没有人在没有词谱可循的情况下被要求这么做,由此,如果初学的朋友无法找到合适的对仗句,依然可以暂时不考虑使用。
关于词的创作中使用的用字、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具古意,不在今天的介绍范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我此前分别进行介绍的文章。
第四、小结
了解了词是什么,词谱是什么,词谱的相关要求,剩下的就是开始自己尝试填词了。哪怕你在此前完全不懂填词,现在也应该大致了解填词的几项注意点了,现在我们列举一个词牌,依据词谱看看古人是怎样完成自己创作的。
先来看一首词:
宋·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看一下“简化版”的词谱:如梦令,本名《忆仙姿》,又名《无梦令》、《比梅》等,单调33字,共7句,其中第5、6句为叠句,第1、2、4、5、6、7句押仄声韵,平仄如下,其中加粗字为可平可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我们可以从平仄中看到,除第3句尾字平声,其他句子尾字都是仄声,这是个押仄声韵的例子,第5、6句为叠句,也就是字都一模一样。
李清照有数首作品化用前人诗句,或直接引用前辈词句,这一首同样如此,化用自韩偓《懒起》诗“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词人除了第2句与后3句,所有创意都来自“香奁体”诗人韩偓,但运用得极为巧妙,就像现在的人们看到照片里的美女,已经“毫无PS痕迹”。
因此,填词这件事,未必需要完全靠自己的想象,如果在没有灵感的情况下,也可以化用前人的诗句,当然,照搬就极为不可取了。就我所知,很多文人都曾化用前人诗句,来为自己的创作增添别样的风采,李白如此,杜甫亦如此。
最后,希望喜欢读词,又没有对填词有深入了解的朋友,读到本文后,可以掌握这3大步骤,并开始尝试填一些小词。由于篇幅所限,因陋就简,仓促之间写出这样的一篇文来,无法兼顾很多方面,对于已经有了填词知识的朋友确实帮助有限,只能说声抱歉了。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上方关注,与我共同解读纯美古诗词。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