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区的春节风俗,既与全国各地有相通之处,又有自己独立的特色。
成书于1928年的《胶澳志》里说:元旦五更,设燎祭五祀、先祖,食水饺,黎明亲友交拜,三日不扫舍。
另据《即墨县志》记载: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联。陈设五祀、先祖、神位,日迎神。卑幼拜尊长曰辞岁。夜食枣栗曰守岁。”
分析青岛地区的春节民俗,主要是两大类:一是敬天地神灵,一是敬祖先。此外,还增加了和一些人事相关的内容。
除夕挂“轴子”,是为了祭奠先祖
青岛地区盛行除夕这天,在家里挂“轴子”的习俗。所谓挂轴子,也叫挂家谱,就是将祖先的名号写在纸上,悬挂在家里最重要的位置,用于家人祭奠怀念。
轴子在青岛方言中被读为zhūzi。轴字的韵为ou,o为韵腹,u为韵尾,韵腹被省略后,zhou就被读成了zhu。这在青岛方言中是一种很常见语音现象,比如妯娌被读成朱娌等。
为什么要写成轴子这两个字?大约是家谱这种纸质的物品,在祭祀完成后被卷起来后,很像后代的画轴。有人将此两字写成“竹子”,显然是错别字,因为家谱和竹子搭不上任何关系。
如今的轴子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绘画装饰,由祠堂、庭院、走廊、街门和喜庆欢乐人物组成;一部分是正中的空白格子,用来填先祖姓名。时下的农村集市上,有好多空白的轴子在销售,价格从数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除夕挂轴子,正月初三“请”下来
一般在除夕的傍晚,家里的轴子被“请”出来,悬挂在厅堂间的北墙中央。这是个极重要的位置,所谓一家之主的地方。在轴子的两边,可以再悬挂对联、花瓶联或字画等等。在轴子的前面案几上,要摆放水果、馒头、鸡鸭鱼肉等供品。
要注意的是,这堵北墙必须是实墙,墙上不能有洞、孔或窗,如果墙上有孔洞或窗,那么挂轴子前先挂一面草编、蒲子编的席子或红席垫着,这样还能保护轴子避免被弄脏。
正月初三,家里人要把轴子“请”下来,卷着放在供桌上。一是因为祖宗被送走了,不必挂了;二是因为女儿回娘家,女婿是不见丈人家的轴子的。
轴子长年使用和存放,自然会陈旧的。等到破旧得不能用了,要到集市上去“请”新的轴子,然后将旧的轴子卷起来。等到正月初二日送了年,然后等正月十五到祖坟上烧纸时,顺便把旧的轴子一起烧掉。
上供的蜡烛上,通常写着八个字
青岛大学文学院的学生曾经在多年前搞过一次乡村调查,其中有的学生专门调查了过年上供用的蜡烛。一位学生在黄岛一带调查后发现,蜡烛这种过年专用的东西,通常不会随便买,前一年在哪家买,第二年就不去别家买了。
另外,购买蜡烛时通常不叫买,要说“请”,而且不能讨价还价。蜡烛种类制品从大小上区分,小的有二两大的,大的可达八斤二两,春节用小的,有六两、八两、一斤、一斤二两、两斤重的,而且有红蜡烛和白蜡烛之分。
过年时供桌上摆的蜡烛,上面的字也有讲究,通常写“俎豆千秋,本支百世”。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千秋万代是时间永恒。本支,亦作“本枝”,原栖的树枝,指旧巢,释义为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孙。这句话也常出现在轴子上。
门笺分五种颜色,张贴时有顺序
在山东好多地区,过年还要贴门笺。门笺又被称为挂钱、门吊、花纸、纸挂等,通常被贴在窗框、迎壁墙上,以及橱门、箱柜抽斗、粮囤、水缸、井、牲口槽、小车、纺车、织机、大农具、大树等处。
大门、二门、堂屋门楣上贴的门笺最有讲究,一般由五张组成一套。这五张门笺,分为红、绿、黄、粉、蓝紫五种颜色。在山东的鲁南地区,颜色则是“三红加黄绿”。如果家里有喜事,可以全贴红的;如果有丧事,则可以贴蓝的。
据说门笺有讲究,必须按照红、绿、黄、粉、蓝紫的顺序来贴。我编了两句韵语:绿粉黄当央,红紫分两旁。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来张贴?我没有查到精确的说法。不过我觉得黄色居中央,可能与五行中的“中央无极土”有关。
门笺的起源或许与春幡有关
关于门笺的起源,或许与古代的幡胜有关。范晔《后汉书》记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幡就是小旗子,幡胜就是类似小旗子之类的饰物。
到了南宋的春节,人们开始在家门口悬挂幡胜,这在吴自牧那部著名的《梦梁录》里有记载。不仅家门口悬挂幡胜,女人在立春时还将幡胜当成饰品。辛弃疾在一首词里写道:“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那么门笺为何要贴五张呢?或许有人解释,这与五行之说有关。但是传统文化里的五行之说,相对应的颜色是青黄赤白黑,与红、绿、黄、粉、蓝紫并不搭界。
我总觉得贴五张门笺,可能与上古的春节祭祀有关。在《礼记》的《月令》篇提到了春节有“五祀”,就是祭祀五种神灵。这“五祀”是哪五种神呢?汉朝郑玄的解释是:“五祀,门、户、中霤、灶、行也。”通俗地讲,就是门神、户神、宅神、灶神和行路神。这五路神仙正与五张门笺相对应。
最没文化的倒贴“福”字
青岛地区在春节期间除了张贴门笺外,还有贴窗花的习俗。
据青岛大学相关民俗专家介绍,在过去,窗上的窗花是由多幅剪纸组成的,棂子窗的窗花一般由窗角花、窗心(贴在中心的主图)和散在空隙间的“小花”组成。而格子窗窗花则由六幅或八幅剪纸组成。题材包括了花鸟鱼虫、动物、民间故事、吉祥语组画等。
在青岛,贴窗花是农家女的盛事,她们以红纸剪窗花,题材以五谷丰登、喜庆丰收为主,构图一般将人、景、物、字融为一体。
前些年不知从何处时兴起倒贴“福”字,据说是因为谐音“福到了”。我查阅了众多资料,也没找到这种贴福字的方法有什么根据和来源。有附会者说,这起源于清明某某王爷的,或起源于朱元璋的,这都是在瞎说。
福字倒着贴,那谐音应该是福倒了,就是本来满满的福气倒了,倒了就是撒了。可以说,谁再倒着贴福字,谁就是既没文化又没有福气之人。另外,这个本来很好看的福字,活生生被倒着挂,它能美观好看吗?
说说除夕夜的素馅儿饺子
我们家除夕夜的饺子一直素馅儿的。尽管有好多人家除夕夜吃荤饺子,但是在青岛地区,仍然有好多人家像我家一样,是吃素馅儿饺子的。
发现为何要吃素馅饺子,说法并不一致。有人说是不杀生,有人则是取“素静一年”的兆头。除夕夜包饺子的馅料,往往也要“设计”一下,有的家庭要将一些硬币、枣、花生等洗干净,包到馅儿里。如果吃到枣,说明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花生寓意长命百岁,吃到钱,自然是发财的好兆头。
在青岛地区,下饺子的时间必须跟放鞭炮的时间是同步的。另据了解,在山东一些地区,煮饺子所烧的柴火也是特别选择的,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的运气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饺子煮好后,家庭成员不能直接吃,要先盛出来供奉天地、祖先等。
春节礼仪探源——敬天、敬祖、敬鬼神
中国除夕及春节风俗的由来,最早的出处在于两部经典:《礼记》、《诗经》。
《礼记》中有《月令》篇,其中记载说:“是月也,大饮烝。天子乃祈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
这基本上战国时代的文字,读起来很拗口。逐字翻译后,大体是以下意思如下:
在过年的这个月里,天子及群臣要举行大饮之礼。同时还要搞一个“烝”的仪式,所谓“烝”,就是将烹饪好的牲畜陈列好,用来祭祀。这时,天子还向日月星辰祈求来年丰收,大杀牲畜用来祭祀后土之神,以及先祖和五祀神等。
上古时代的过年有这么多仪式,其实只有两类:饮酒和祭祀。其中的祭祀对象,则包括天地、祖先和众多神灵。再简单说,就是敬天、敬祖、敬鬼神。
这是中国人在最重要的节日里的最重要的祭祀。细细品味,这里面不仅有温情,更有道理。现如今一些人不畏天道,更不畏鬼神,为逞一己之私欲,什么事都敢做;还有人数典忘祖,视亲情友情于不顾。且不去说它。
诗经里的过年诗,也是祭祖和敬天
《诗经》里有两首和过年相关的诗,其中有些诗句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诗经里有一首叫《七月》的诗,此诗很是有名,估计高中课本中应该选入吧。其中有六句诗至今读来仍然朗朗上口:“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十月是指农历腊月,人们收获后清理了场园,端起酒杯相互庆贺丰收,还要杀羊来吃。然后大家一起来到君王的堂上,举起用犀牛角制作的酒杯,祝贺君王万寿无疆。
——这真是一幅我们的祖先们和谐美满的生活画图。这“万寿无疆”是发自内心的祝愿,与后代使用时的语境自然大不相同。
诗经里还有一首叫《丰年》的诗,诗总共只有七句,应该是祖先们在过年时唱的赞歌。七句诗如下:“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诗的意思大体如下:在丰收的年景里,黍米和稻米都很多,盛满了那高高的仓库,有数以十万甚至百万那么多。我们做成各种甜酒,献祭给我们的男女祖先,同时配合着其它上百种祭品,这样的话,老天会降给我们齐天洪福。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