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皇帝的衣着打扮都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其中就包括皇帝头上戴的帽子。
提到皇帝的帽子,就不得不说到那顶神秘的冕旒了。
冕旒,顾名思义就是一顶带有\”门帘\”的礼冠。
“冕”指的是帽子本身,“旒”则是指帽子上垂下的穗子。
据说,最早戴冕旒的人是黄帝,不过那时的冕旒还没有形成规制,直到周代才逐渐完善起来。
冕旒上垂下的穗子叫做“旒”,是用五彩丝绳编织而成,长达12寸。
旒上串着玉珠,最初是按照朱、白、苍、黄、玄的顺序穿成的,到了汉朝则统一改为纯白玉珠。
冕旒的旒数是有讲究的,要根据典礼的隆重程度和佩戴者的身份来决定。
像周代的天子冕旒就有十二旒,而诸侯王公则有九旒、七旒、五旒之分。
不过后来,旒渐渐成了帝王的专属,于是“冕旒”也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那么,这些垂下的旒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原来,设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也就是告诫皇帝在视事观物时不可“察察为明”,要能够包容细小的瑕疵,洞察事物的大体。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冕旒是为了时刻提醒皇帝要注意自己的仪态。
在重要场合,如果皇帝表现得慌乱激动,就会带动头上的旒左右摇晃,打到自己的脸上,提醒自己要端庄威严,维持帝王的架子。
更有意思的是,冕旒还能起到“遮面”的作用。
皇帝戴上冕旒后,脸上的表情会被旒遮挡住,大臣们就看不到皇帝喜怒哀乐的神色了。
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在复杂的朝堂之上,那些精明的大臣个个都是察言观色的高手,一旦皇帝流露出喜怒哀乐,他们就会迎合讨好,渐渐地也就丧失了直言进谏的勇气,最终导致政令不出大殿,离朝代的覆亡也就不远了。
所以冕旒能在无形中杜绝这种弊病,可谓匠心独具。
冕旒两侧还有被称为“允耳”的玉珠,据说是为了时刻提醒皇帝要明辨是非,保持清醒的头脑。
而冕旒前面的面板则被称为“延”,多为圆形,寓意“天圆地方”。
通过冕旒这一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结晶。
他们将深刻的哲理与生动的设计融为一体,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蕴含着教化君主、维护统治的良苦用心,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看似尊崇无比,实则处处受制,时时警醒,想要胜任这个角色着实不易。
一顶看似简单的帽子,却饱含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古人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冕旒,这个看似简单的帽子,其实是一个智慧、皇权和文化的缩影。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