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此時已到年中,但是走到大街上或者去居民樓內,還是可以看見門戶上掛著春聯,鮮艷的紅色紙作為底色,用黑色或者燙金色的大字書寫。
字體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是正體方正的楷書,有的是形序有致的行書,還有的是狂放不羈的草書。
“春風引紫氣一元復始,大地發春發萬物更新”;“雨順風調千山生錦繡,人和政肅四海舞虹霓”。
不論是沾墨書寫的還是批量打印的,那蒼勁有力的筆鋒,柔順流暢的筆調,都會讓你忍不住駐足欣賞一番。
對聯,是我國重要的民俗之一
其實,不僅在春節有對聯,平時一些宏大的建築或者仿古的建築也會在大門口豎一副木刻的對聯,一般常見於書院和學堂,與建築相呼應。除此之外,對聯在我國也是由來已久。
早在先秦時期便有懸掛春聯的習俗瞭,那時稱之為“桃符”,“桃符”隻是一塊桃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瞭一千多年,到五代時期人們開始在桃符上刻字。
根據《宋史·蜀世傢》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寫瞭中國歷史上第一副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從那以後,中國民間開始懸掛春聯,並慢慢普遍起來。到瞭明代,人們開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於是,就形成瞭我們今天常見的對聯。
顧名思義,不管是春聯還是對聯,一般常出現於正式場合和具有意義的地方,寓意喜慶和祝福。
可是,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很有意思的現象:對聯,還出乎人們意料地出現在廁所的門頭上,竟然還很成意蘊,讓人看後不禁拍手叫絕。
古時人才為廁所寫對聯,一揮而就,引經據典
說到才子,從古至今,大傢也許會說出很多有名的天才之人,光是我國詩歌史上的名士就一抓一大把。
但是如果在“才子”前面加上“風流”二字,首先浮現在大傢腦海裡的,一定是唐伯虎。
他不僅畫技瞭得,文學成就也很高,年少聰穎,在十幾歲的時候便考中蘇州府試第一名,得以進入蘇州府學讀書,後來考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名,入京參加會試。
但是天不遂人願,考場得意,官場失意。他被卷入徐經科場舞弊案,因連坐罪入獄,被貶為浙藩小吏。
從此他就喪失瞭科場的進取心,遠離宦海沉浮,遊蕩江湖,把一身才情淹沒與詩情書畫之間,縱情於酒色之中以自娛。
唐伯虎後半生將傢中錢財揮霍一空,漸漸地變得窮困潦倒。不得已的時候隻能以賣字畫為生,即是賣,自然是要看雇主的臉色發揮瞭。
據說當地有一個縣官蓋瞭一個非常氣派的廁所,為瞭給這個廁所漲名氣,這個縣長可謂是煞費苦心。
不惜廣撒重金,相邀各路名士才人為他的廁所寫對聯,一時間,這個消息在各坊各市傳開,人們紛紛議論縣長大人的腦回路,更是議論這個接活的人,竟然是唐伯虎!
人們搖頭嘆氣,為他感到惋惜,大名鼎鼎的才子竟然淪落至此。
唐伯虎也沒有多想,也不能多想,昔日五柳先生不為五鬥米折腰,自己如今慘狀怕是做不到如此瞭,畢竟拿別人的手軟嘛。
於是乎,當著眾人的面,他才思湧現,大筆一揮,寫出瞭這樣一副對子:上聯“且看客官多情,甘解衣帶終不悔”,下聯“莫道此物無用,化作春泥更護花”。
果然是妙不可言,加入的這兩首經典詩句,竟然讓廁所也變得斯文起來。
近代文人為廁所寫對聯,絞盡腦汁,巧妙構思
近代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以及後來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人們慢慢地擺脫瞭古老思想的束縛,開始移風易俗,不僅體現在稱謂上,還體現在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
當然,跟廁所有關的當然是公廁的形成和發展。在民國之前,沒有公廁的概念,民國時期,公廁漸漸形成。
但是,怎麼給鄉民們普及和宣傳公廁呢?於是,人們想到瞭在公廁上貼對聯的想法,畢竟,在廁所門上貼對聯也算是自古有之。
縣裡的負責人費盡瞭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能為之寫對聯的文人,希望他能夠克服心理落差,發揮自己的才華,完成對聯的寫作。
果然不負眾望,縣長拿到五副對聯之後,不禁拍案叫絕。
這五副對聯一副比一副好,一副比一副有特色,完美地符合瞭縣裡的所有要求。
尤其是最後一副,讓人覺得很驚喜,一致認為最後一副的水平最高。
那最後一副對聯是怎麼寫的呢,上聯是“來人不蹲就站”,下聯是“去者非男即女”。
今天看來這副對聯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隻用瞭幾個通俗的字組合起來,但是放在廁所門口,卻值得品評,放在此處,真是再形象不過瞭。
對聯不隻是精雕細磨,有感而發也可成佳對
除此之外,有關廁所對聯還有很多妙趣橫生的故事,清代“宰相劉羅鍋”就寫瞭一副:上聯“但願生民無殿屎”,下聯“不慚宰相受堂餐”。
這個對聯比較有趣,據說當時劉墉正和同僚們一起用飯,他莫名其妙說出一個上聯:“但使生民無殿屎。”
這讓幾個同僚目瞪口呆,畢竟是在吃飯啊,怎麼說出這話來,手裡的飯瞬間不香瞭。
其實,劉墉說的這句話是有典故出處的,“殿屎”出自《詩經》:“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意思是老百姓生活不下去,愁苦呻吟。
隻不過劉墉是借此言彼,故意讓人理解為“殿上的屎”,接著,他不慌不忙地對出瞭下聯:“不慚宰相受堂餐。”
於是這副對聯完整的意思就成瞭“隻要百姓們沒有苦難,宰相吃飯就能夠心安理得。”
可以說,這個關於廁所的對聯是劉宰相故意和大傢開玩笑的,而在玩笑之餘又體現瞭宰相對百姓的責任和關心,實在是絕妙。
文字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在這載體背後又承載著厚重的人文精神。每一個詞,每一句話,不僅僅是文字的簡單堆砌,更多的是當時的心境。中華上下五千年,每一個字都值得玩味!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