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7月成功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十幾年來,無數遊客走進這些建築,感受獨特的澳門風情。
但是,你真的看懂它們瞭嗎?
這些建築裡,藏著許多的“門道”。今天,大灣區之聲就帶你換個角度,感受澳門世遺之美。
富不富,看窗戶
在議事亭前地廣場附近,有一幢隱藏於小巷的青磚唐樓式建築,外表端莊素雅,內裡別有洞天。它,就是盧傢大屋。
盧傢大屋中常見的蠔殼窗,極具嶺南特色。它用的原材料是南海常見的“日月貝”,匠人將珠光層打磨成薄片,再鑲嵌於窗欞之上,十分精致。相比窗紙,蠔殼不僅美觀,還能擋風隔熱,避免室內傢具日曬老化。
西方建築中常見的多彩玻璃窗,在盧傢大屋裡也有出現。當時玻璃稀少、珍貴,很少會用大面積的玻璃來制窗。所以一扇窗上玻璃所占的比例,從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屋主的財力。
這扇門,有“門道”
看完盧傢大屋的窗戶,步行不過15分鐘便可到達另一處“澳門歷史城區”景點——鄭傢大屋。這個屋子的主人,你肯定熟——鄭觀應,當年他就是在此完成瞭舉世聞名的《盛世危言》。
鄭傢大屋的門非常多,也非常有嶺南特色。抬眼望去,入口門樓墻身的裝飾尤其考究。其中,楓樹和猴子意指“封侯”,鯉魚表示“躍龍門”;一個人夾著一把琴行走,則代表“攜琴訪友”之意。
鄭傢大屋內餘慶堂的大門共有三道,又被稱為“三重門”,當中包括矮門(亦稱吊腳門)、趟櫳門及板門。其中,趟櫳門非常像如今常見的不銹鋼防盜門,可以通風、透氣、采光。
這屋頂,不簡單
距離鄭傢大屋不到500米,就來到瞭另一處澳門世遺景點——媽閣廟,也稱媽祖閣。
四五百年前,澳門先民希望每次出海都能平安順利、收獲滿艙,於是便在出海口修建瞭一座廟宇供奉媽祖。因此澳門民間也有一種說法:“先有媽閣廟,後有澳門城。”傳說,澳門的英文Macau,最初就是葡萄牙商人對“媽閣”的音譯。
媽閣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築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有琉璃瓦頂、飛簷、浮雕等裝飾。其中,飛簷是極具中式建築的靈動之美,高高翹起的簷角,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這種設計也擴大瞭采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保持室內幹燥。
媽閣廟正殿兩邊的側墻頂部為鑊耳狀山墻,是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鑊耳墻呈“凸”字形,講究對稱,有助於壓頂擋風,促進室內空氣流通。鑊耳墻還像古代的官帽,被寄予瞭獨占鰲頭、富貴吉祥等美好寓意。
澳門歷史城區的每個建築
都有其獨到之處
一扇窗、一道門、一面墻
都是澳門風華的“最佳講述人”
來源: 大灣區之聲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