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踢球,大人教路,靠近對方球門時,不一定要用腳大力抽射,有時,用腳去趟,就比較穩陣。
這個“趟”字,有“推”的意思,在廣州話中常見,比如要“關”上抽屜,廣州人會說:“趟埋去”。踢球,“趟個波”,指“大力推射”的意思。
對這個“趟”,廣州的小孩子不會陌生。近來的鄉土教育中,廣州荔灣的趟櫳很有名。
西門口的蓬萊北街鄰近荔灣,隻是一條人民中路之隔。以前沒有現在越秀、荔灣的區分,兩地都屬於南海縣(民國之前廣州:現時的解放路以西為南海縣;以東為番禺縣)。
所以,建築風格區別不大。我傢蓬萊北街的舊居,就有趟櫳。
我從小就喜歡爬趟櫳,好玩不用說瞭,主要還是爬到最高處,去看南面墻後的那片空地。
蓬萊北街的胡傢,現在早沒有瞭,記憶中還是存在的。從小紙巷直入,或者到蓬萊北街中段,向西就有一個小巷。往前10米左右,向右行。上三四個石級,就進入一個底層。
這裡比較黑。在左手邊有一個樓梯是上二樓的。廳的正北,就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房子,第一間好似是姓朱的一傢人。往左邊第二間,就是我傢。我傢右邊向西還有兩傢人。而在西側近人民路的地方,是一間公廁。應該是這裡面所有人都可以用的。在最後一個人傢的屋企,又有個樓梯可以上到二樓。這排屋的後邊,就是現在的回民飯店。
我傢門前有一堵墻,墻後面是一個大操場(現在的母嬰中心大樓)。
大人說那是以前部隊操練的地方。我們小孩子常常爬墻過去。泥地一塊,但能揀到一些好粗糙的泥盒子,空的。大人說,這是裝“福壽膏”的。後來,我們才知道“福壽膏”就是“鴉片”。
這個空地很大,我經常在裡面飛瓦片,確實極好玩。這曾經是許多蓬萊北街的小孩子的樂園。雖然大人不讓我爬過去,但我整天爬上趟櫳,看見沒人關註我,就偷偷摸摸翻墻爬過去。
長大後,有一次我到著名文史學者林雅傑的傢拜訪,他拿出一個石灣公仔,是描寫廣州民俗的爬趟櫳。這是一個陶塑,“情系荔灣”還是著名書法傢李偉所寫的。
林雅傑老師是在荔灣長大的,覺得這個陶塑爬趟櫳最能代表荔灣民俗。
趟櫳門是嶺南建築中獨有的形式,方便散熱。我傢也有三道門:第一道是屏風門,像兩面窗扇,用以擋住瞭外面路人的視線;第二道門是趟櫳門,整個看上去就是一個大的木框,中間橫架著十幾根圓木,“開門”時可以往旁拉開;第三道門是真正的大門。
我數瞭一下“情系荔灣”的陶塑上的圓木,有7根。這讓我想起一位民俗學者說:這圓木一定要單數,不能雙數,因為在粵語中“雙”和“喪”同音,不吉祥。
這個說法也許有根據,但“好事成雙”的“雙”又怎麼解釋?
廣州人都喜歡揀好的來聽。但我們小朋友就未驚過,管它單雙,見趟櫳就爬。
“西門口舊夢”系列寫廣州的舊聞軼事,是胡榮錦說廣州的原創文字、圖片。請勿未經允許搬用。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