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思泳 通訊員 荔宣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秋明
暑假如何潮玩非遺?8月7日,由廣州市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澳門粵劇曲藝總會主辦,粵劇藝術博物館、荔灣區非遺中心承辦的“探尋匠心 攜手成長”——穗澳青少年非遺文化交流活動在珠江鋼琴創夢園荔灣非遺集聚區正式啟動。50名廣州學生和30名澳門學生齊聚荔灣非遺集聚區,親手體驗荔灣多項非遺制作技藝。
學生們齊聚珠江鋼琴創夢園,體驗荔灣多項非遺 牙雕、木雕、廣彩、廣繡、廣府茶藝……在荔灣非遺集聚區,20傢非遺大師工作室在此匯聚,非遺生產、展示、體驗、培訓、研發、交流活動等在荔灣非遺集聚區集中呈現。
精美的非遺展品吸引孩子們 “沉浸式”的體驗,拉近瞭兩地青少年與非遺的距離。
“咚……咚……咚……”在木雕制作技藝體驗區,廣州木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唐錦全正帶領學生利用榫卯結構組裝微型木雕工藝品《西關趟櫳門》。
唐錦全介紹,西關大屋的門由三道門組成:“第一道是屏風門,像兩面窗扇,能擋住瞭外面路人的視線,這道門比較輕巧,方便開關;最具特色的是第二道門,叫趟櫳門,一個大木框,中間橫架著十幾根圓木;第三道門才是真正的大門。”
孩子們動手體驗制作西關大屋的趟櫳門
今年11歲的鄒品璁從小在廣州長大,第一次接觸木雕,“平時在街上能經常看到西關大屋的門,但不知道它是怎麼構成的。通過親手制作,能瞭解西關大屋的門原來是由三道門組成,而且利用榫卯結構組裝,發現制作木雕可以不用一顆釘子。”
在廣府茶藝傳承基地,數名來自澳門的學生和傢長一起瞭解炒茶、泡茶的知識。廣府茶藝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馬中華開啟炒茶專用的爐具,親自演示炒茶手法。
“茶葉長這個樣子”,孩子們體驗茶藝
馬中華將茶葉從鍋底沿鍋壁緩緩向外推,“炒茶需要用300度高溫,至少要炒10分鐘。炒茶是制茶的重要工序之一,通過高溫翻炒鮮葉,能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茶多酚等酶促氧化,同時能散發鮮葉的青臭味。”
孩子們親身體驗制茶
一搓一揉,數位澳門學生戴上手套體驗炒茶。今年10歲的陳諾恩在澳門長大,第一次來廣州遊玩,也是第一次參與非遺研學活動。“在爐上炒茶沒有想象中那麼燙手,而且十分有趣,原來我們喝的茶葉是要經過炒茶這一工序。另外,看到多個非遺項目集聚在一個區域,十分震撼。”
粵劇臉譜可以在臉上繪畫、可以在紙上繪畫,也可以用象牙果雕刻。在象牙雕刻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麥珠妹的工作室,麥珠妹正在教學生們雕刻《玉皇登殿》的天將臉譜。麥珠妹說:“得知同學們這次有機會體驗粵劇,特意安排他們雕刻臉譜。同學們要先用鉛筆在象牙果畫出臉譜的花紋,然後用雕刻筆慢慢雕刻,最後上色,制作過程不算太難,但需要花一些心思。”
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動手制作屬於自己的“牙雕臉譜”
有趣的非遺文創產品吸引孩子們眼球
8月8日,穗澳兩地學生將到粵劇藝術博物館參觀,瞭解粵劇文化傳承發展的概況,感受南國紅豆蓬勃發展的活力。粵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邵紅介紹,穗澳兩地學生還可以“沉浸式”體驗各種與粵劇相關的項目,包括粵劇妝造體驗、粵劇臉譜創作等。
澳門粵劇曲藝總會會長陳美儀表示:“粵劇是粵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文化瑰寶,粵劇知識包含多個方面,涉及舞臺、燈光、妝造、音樂等。澳門師資有限,有必要讓澳門學生走出來,多到廣州交流。借助廣州的粵劇文化資源,讓澳門學生瞭解、學習粵劇知識。”(更多新聞資訊,請關註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李各力
校對 | 彭繼業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