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石腳,庭院深深,走在悠長的冷巷中,感知百年前富傢望族的輝煌與風光。
在廣州,有一種居所叫做古老大屋,因其主要分佈在西關(荔灣區舊稱)一帶,所以也被後人稱之為“西關大屋”。到廣州,除瞭要嘆一口廣州的早茶以外,最不能錯過的便是去看一眼極具嶺南特色的傳統民居——西關大屋。
由於商業文明的浸潤以及長期受海外文化的影響,嶺南建築的審美情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與中原拉開瞭距離,並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自成一派。而作為嶺南民居的代表之一,西關大屋的形成自然也有著其獨特的人文歷史背景。
西關大屋與西關
西關大屋的出現離不開西關的繁榮與發展,想要瞭解西關大屋則必先瞭解西關。
西關,地處廣州城西,瀕臨珠江航運中樞白鵝潭,自宋代以來便一直是中國主要的通商口岸,清代粵海關和十三行的設立,更使其逐步發展成為廣州繁榮的商業中心。清同治、光緒年間,許多商賈巨富、達官貴人紛紛在此建起“住傢林”。他們模仿傢鄉的建築,再結合廣州的自然地理環境,通過重新改良設計,由此而形成瞭中外聞名的“西關大屋”。
自那時起,西關大屋就成為廣州城普通民眾心向往之的豪宅。
而西關大屋的時興也讓一些商人嗅到瞭商機,他們開始在城內大批興建大屋群供普通百姓購買,很快西關大屋便迎來瞭它的發展高潮。有資料統計,鼎盛時期的西關大屋曾有800多間。
西關大屋,一磚一木都帶著嶺南文化的標記
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簷深院,其典型構造是三間兩廊,左右對稱。
西關大屋之所以叫“大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占地面積大,一般為400平方米左右,大的甚至超過1000平方米。大屋的平面佈局按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向縱深發展,從入門起設有門廳、天井、轎廳(茶廳)、神廳(正廳)和後座等,後座內還有內廳、內房。廳與廳之間用天井連接,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有二三進,最恢弘的有七進深,內可辟大花園。
由於嶺南地處亞熱帶氣候區,常年悶熱潮濕,因此如何避暑通風便成瞭西關大屋在建築設計上首要考慮的問題,而青磚、天井、青雲巷可謂是西關大屋避暑采陽通風的三大法寶。
青磚
西關大屋的墻體是由水磨青磚圍砌而成的空心墻,墻面打磨得平滑而有光澤。青磚密度高、耐磨損,可經數百年不磨蝕,而空心墻則有保溫、禦寒等作用,因此西關大屋最大的優點就是冬暖夏涼。在沒有空調的年代裡,夏天就算天氣再熱,深居閨閣的太太小姐們也能感覺到清涼舒爽,這其中青磚與空心墻絕對功不可沒。
空心墻是人們在建築設計上的獨特創造,青磚橫豎交錯,層層累加,有序排列,墻雖空心但磚與磚之間卻嚴絲合縫,堅實牢固。民間傳說青磚墻在鋪砌的時候不用水泥,用的是糯米飯拌灰漿,所以墻面看起來才會沒有一絲縫隙。傳說之所以成為傳說,是因為它受到瞭人們太多的關註,這也足以表明西關大屋在普通民眾心中的地位。
對於西關大屋的墻體建造,有錢人砌的一般是“五順一丁”,經濟沒那麼好的則用“七順一丁”或者“九順一丁”,因而單看墻面的青磚排佈也可判斷出屋主的財力。但值得註意的是,無論采取哪種砌法,都隻能出現單數而不能出現雙數,因為粵語中“雙”和“喪”同音,這對講究“好意頭”的老廣們來說是不吉利的,所以在真正的西關大屋中,常見的是“五順一丁”和“七順一丁”。
青磚石腳,高墻聳立,清冷色調展現出的古樸典雅,正是屬於那個時代的“豪宅”氣息。
天井
天井是西關大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廣州的西關大屋是“竹筒頂”,一間緊挨著一間,采用墻上開窗的效果並不好,所以屋內主要靠天井采光,天井上方加小屋蓋,即為天窗。每間房內通風采光也主要靠開天窗的方式,因此天窗一般隻有到瞭下雨才會關閉。而廣州粵語中“拉埋天窗”的說法正是來源於此,因新婚的人總是習慣將門窗關好,久而久之,“拉埋天窗”這句話便成瞭結婚的代名詞。
青雲巷
西關大屋與大屋之間以狹長小巷相連,屋兩側的巷就叫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又稱冷巷、水巷、火巷等,具有通風、排水、隔火、移種花木等多重功能。有的主人傢不允許下人從正門進出,隻能從青雲巷通行,因而青雲巷一般都開有側門兼具交通功能。
粵語中有句俗語說“冷巷擔竹竿——直出直入”,說的便是青雲巷狹長深窄的特點,後來人們用此來比喻人老實,說話不會拐彎抹角。
除瞭上述三大法寶之外,西關大屋最具特色的便是入門“三件頭”和滿洲窗瞭。
三件頭
所謂入門“三件頭”指的是西關大屋獨特的大門設計。
大門一共由三道門組成,臨街的第一道為矮腳吊扇門,由四扇對開的小折門組成,相對於其餘兩道門,它更為輕巧。這樣的小門既可擋住外面路人的視線,保持瞭一定的私密性,又可通風采光,非常適合南方的氣候環境。
矮腳門之後就是獨具嶺南特色的趟櫳門。所謂“趟櫳”,開為趟,合為櫳,它是一種柵欄式的橫向拉門,由13、15或17根粗大圓木橫嵌而成(前面已講過,廣州人為講“意頭”取單不取雙),下面設有軌道和滑輪,無須費勁便可輕易推拉。
趟櫳門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設計,它的作用很多,除瞭通風采光以外,它更是一道安全防護門。在每個趟櫳門裡面都有一個極隱秘的機關鎖,把門拉上後在屋內上鎖,厚重的趟櫳門就成瞭一道結實的防盜門,這是老宅深巷裡的巧思,更是古老的民居習慣。
“趟櫳門隔凡塵事,小院深鎖數甲子”,對於如今依然住在百年老宅裡的人們來說,一道趟櫳門,多的不僅是安全感,更是一份老廣人的生活態度。
趟櫳門之後即是真正的大門,這一道門是大屋的主要關防,多選用厚重的坤甸木或樟木制成,門後以橫木為,足夠堅實牢固。
滿洲窗
滿洲窗又稱蝕刻彩色玻璃窗,是西關大屋建築裝飾的精華之一,而說起滿洲窗的來源還要追溯到清朝順治年間。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的滿清大軍攻陷廣州城,征戰的士兵在占領廣州之後皆定居此地,同時也帶來瞭滿洲窗的技術。
最初的滿洲窗還是用紙糊的,工匠們為瞭使窗不被風吹破,便在造窗格時加瞭木條固定,而在工匠的巧手下,那些木條組成瞭豐富的圖案,使紙窗已經有瞭藝術審美上的追求。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一口通商”,廣州成為瞭全國唯一開放的對外貿易口岸,隨後歐洲的彩色玻璃開始大量運到廣州。工匠們將傳統的造窗技術與新式材料相融合,並加雕花設計,由此便產生瞭中西結合、流光溢彩的廣式滿洲窗。
有人說,建一座西關大屋的工程量相當於建一座九層高樓,這是因為光是一塊滿洲窗就要耗費15個人10天的工時,而每塊窗的玻璃起碼要返工三次以上。所以廣式滿洲窗與其說是窗,倒不如說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也正是由於制作工藝復雜繁瑣,如今滿洲窗的真正工藝早已失傳。
繁華過後,留下的是滄桑與落寞
清末民初時期,西方建築風格在廣州盛行,傳統的嶺南建築模式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迅速演變。廣九鐵路開通以後,一些西方僑民、本地富商便開始在東山一代大建洋房,自此,“西關大屋”的典雅氣派逐漸被“東山花園洋房”的摩登所掩蓋。1918年,廣州掀起拆城墻運動,許多西關商人的房子更是在那個時候遭到瞭大范圍拆除。
百年時光過去,真正保存下來的西關大屋已所剩無幾,歲月洗去繁華,留下的隻有清冷孤寂和歷史走過的痕跡。
而今,昔日的氣派隻能在博物館中追憶。所幸,留在人們心中的那一份西關風情還未遠離。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