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美麗鄉村】
光明日報記者 唐一歌 吳春燕 光明日報通訊員 田志紅
初到廣東廣州,人們總被它的車水馬龍、繁華市井所吸引,殊不知,就在煙火鬧市之中,掩藏著一座有百餘年歷史的古村落。
在白鵝潭的珠江南岸,跨過一座清代古橋“毓靈橋”,再沿大沖口湧上行數百米,便來到瞭聚龍古村。穿過村口的牌坊和小廣場,一排排青磚灰瓦的廣府民居映入眼簾。這些別具嶺南風情的村居院落是廣州現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建築群之一。
聚龍古村內的靜謐街巷。唐一歌攝/光明圖片
河湧如絲帶環繞,古木如翡翠點綴,青磚灰瓦間,過往的故事似乎悄然回響。聚龍村的民居曾建有21幢,現保存完好的有19幢,其格局為坐北朝南,分前中後3排,按“井”字形排列。如此一來,建築群整體呈現出近乎方正的形態,街巷整齊有序,彰顯出獨特的秩序美感。全村建築均為磚木結構,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石基,既具有嶺南特色,又借鑒瞭當時西方的設計理念;在建築元素上,不僅融入瞭廣府民居傳統的趟櫳門、磚雕、灰塑,還有從國外進口的花磚、鐵窗欄、彩色玻璃等,可謂融合中西、別具風情。
靜靜鑲嵌在悠悠碧水邊的聚龍村,並非浪得虛名,而的確是“聚龍臥虎”之地,出瞭不少名人。在今天的聚龍村4號民居,曾經居住著近代廣東報業巨子,也是最早編寫英漢字典的中國人——鄺其照,他與傢人在此居住長達20年,晚年在這裡著書立說,其編撰的《華英字典集成》等英文系列叢書為洋務派必讀之書,深受各界歡迎,暢銷東南亞和北美地區。還有著名“黃金巨子”鄺衡石,知名商人鄺明覺、鄺伍臣等,他們的舊居現在仍保存在村內。
由此不得不提,聚龍村曾叫作“鄺傢莊”,是由祖籍廣東臺山縣沖雲鄉蒼下村鄺氏一族合資興建。
清光緒初年,臺山鄺氏族人共同商議到廣州經商並建新村,發展基業,族長委派已在廣州經商多年的鄺伍臣到廣州近郊尋找合適的地方。經過一年多的尋找,鄺伍臣選中瞭這塊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交通便捷的寶地,鄺氏購地200畝,興建村居,其中100畝用於居住,100畝作為耕地。清光緒五年(1879年)動工興建村居,歷時十載竣工。施工挖地基時,紅色砂巖層有泉水湧出,風水先生說這是“龍出血”,才取名“聚龍”。
有趣的是,當時這批房屋集中連片興建、整齊劃一,房子建好後由鄺氏族人進行定價認購,頗似今天的樓盤開發,可以算得上是近代房地產的雛形。
20世紀30年代前後,鄺氏後人為躲避戰火紛紛移居中國香港地區和美、英、馬來西亞、巴西等國,隻留下小部分親人或下人看管祖屋,更樓傾塌、圍墻被拆,留存下來的大部分建築也因無人打理而年久失修,落於破敗。
近年來,廣州市各級政府部門不斷加強對聚龍村的保護修復力度,恢復重建瞭聚龍村廣場、鄺氏傢塾。荔灣區沖口街道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引領,用“繡花”功夫修繕瞭聚龍村更樓,改造提升大沖口湧的水質及水岸環境。隨著周邊環境的不斷美化,民宿、文化創意、非遺工藝等文旅資源開始向聚龍村匯集,現存的19棟傳統建築中已入駐餐廳、影視創作、文創設計、紙花裝飾、旗袍定制等10傢企業。古建築註入新內容,讓曾經一度破敗的古村落有瞭全新的活力和人氣。嶺南風情與文藝氣息的碰撞,也讓慕名而來的遊客越來越多。
如今,古韻悠然、綠葉掩映的聚龍村小廣場是大沖口湧周邊居民最喜歡的休閑去處。“修復以後的聚龍村很美!我幾乎天天過來玩。”70多歲的陳阿婆笑著告訴記者,前段時間沖口街道組織“悅新年·健步走”活動,起點就在聚龍村小廣場,而她是年紀最大的參賽者。
漫步在聚龍村的白麻石小徑,青磚灰瓦和磚雕壁畫透露著歲月悠長,歷史厚重;而在不遠處的珠江沿岸,一個世界級的中心商務區——白鵝潭中心商務區的規劃建設如火如荼,大廈拔地而起。嶺南風韻與都市繁華近在咫尺。老城市,新活力;舊民居,展新顏。好一幅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美麗圖景!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11日 0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