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大屋是廣州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築,趟櫳門、滿洲窗、花罩……單是這一個個物件,就能把這座城市特有的風情傳遞給人們。今天,就讓我們去“結識”一群身份普通、卻都有著一手絕活的本地工匠——“三行仔”。
泥匠、木匠、石匠統稱“三行仔”
在一兩百年前的廣州城裡,“三行仔”這個說法,是對三個行當裡做事的工匠的統稱,即泥匠、木匠和石匠。泥匠砌墻蓋瓦是高手;木匠擅長制作門窗,本事沒得挑;石匠也有一手絕活,西關大屋裡隨處可見的石雕,就是他們的得意之作。
為瞭“結識”這一群人,讓我們來玩一個小小的穿越遊戲。你突然發現自己回到瞭晚清年間,成瞭廣州城裡的一個做絲綢生意的商人。這幾年行情不錯,你掙瞭不少錢,就打算在龍津街一帶蓋一棟大宅子,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地很快就買好瞭,接下來就準備蓋房子瞭。要蓋房子,就得請匠人。在廣州這樣商品經濟發達的地方,這可一點都不難。全城大大小小有1000多傢建築店,都可以接你的單子。你可以去大新街上的“溫大利”、成泗棧,或者牛乳橋(今清平街一帶)附近的宗容記,那些都是業內名店,就是報價會高一點,如果不怕多花錢,請其中的任何一傢,都能把活幹得漂亮;你若想少花一點錢,那就找一傢名氣略微小一點的店,其實質量也差不到哪兒去。要知道,廣州工匠的水平,在全國數一數二,在工藝質量上,你還真不用太擔心。
在老西關街道上,建築店非常好找。那時無論砌墻,還是蓋瓦,都要用到石灰,所以幾乎每傢店裡都有一個碩大的石灰池,你瞅準瞭走進去,一問就行。不過,這些建築店大多“不養閑人”。建築店老板接瞭你的活,才會去雇用泥匠、木匠和石匠。
建築店找工人也有固定的地方。每天一早,城裡待雇的工匠都會聚集在一些馬路口和十字街頭,等著活計上門,因此形成瞭一個個市集。日子久瞭,聚集在各個市集上的工匠和前來雇人的老板熟瞭,就慢慢結成團體,給自己起個行號,叫作“某某堂”。老板和工匠一同加入該“堂”,繳納“入行費”,並用這筆錢購置房產,供奉魯班。所以,如果你想繞過建築店,直接去市集找工人,一定是行不通的,因為誰都不會為瞭接你這一單活,壞瞭堂裡的規矩。
精美石雕
本地工匠齊心協力蓋大屋
建築店老板的效率還是挺高的,很快泥匠、木匠和石匠都到位瞭,新屋的方位、形狀、高矮也都根據“風水龍脈”的情況定好瞭,萬事俱備,隻等開工。
打樁,是修築西關大屋的重中之重。那時打的都是杉木樁,高度足有兩米,入地的尖端塗上厚厚的一層柏油,以防地下水汽侵襲,使得木樁枯朽。打樁的樁錘也有1.5米高,三面安有插手,俗稱“三星錘”。打樁時,三個工匠站成一個三角形,每人各持一個插手,然後一齊喊著號子,把樁錘高高舉起,用力將杉木樁打入地下。這不但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所以技藝高超的打樁工人從來都很吃香。
打完樁,就該砌墻瞭。西關大屋用的多是大青磚,先由泥匠手工打磨光滑,然後一層層拉線往上砌。此外,那時的大屋室內外都要用磚雕裝飾,刻上龍鳳獅豹、古代人物、各色花卉乃至凹凸文字的對聯,這些都是泥匠必須掌握的手藝。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優秀的泥匠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美術素養。
泥匠忙著砌墻蓋瓦時,木匠也沒閑著。我們熟知的“趟櫳門”“屏風門”“滿洲窗”等都出自木匠之手。西關大屋的三道門——矮門、趟櫳門和大門,從上到下沒有一顆鐵釘,全由木匠手工對榫而成,滿洲窗和屋頂金鐘架梁的榫口也不能有一絲瑕疵,這樣的手藝,真當得起“絕活”二字。此外,門窗上的花鳥蟲魚、龍鳳獅虎以及各色人物,都由他們雕出。今天人們細看耀華大街和龍津西路存留下來的西關大屋,也會打心底裡承認,這些沒有留下名字的木匠稱得上是半個藝術傢。
“滿洲窗”
除瞭泥匠、木匠,我們還得提一提石匠。“西關大屋”上,除瞭磚雕、木雕,也少不瞭精美的石雕,這些都出自石匠的巧手。不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後,隨著水泥的日漸流行,石匠的生存空間日趨狹窄,石雕工藝日漸凋零,真讓人有些遺憾。
齊心協力蓋大屋的“三行仔”有一個共同的祖師爺——魯班。農歷六月十三俗稱魯班先師誕,每到這一天,城內的建築店都要大擺宴席,慶賀師傅誕。每到這個時候,城內就有很多婦女拿著碗碟,來到各店門口討要飯菜。她們相信將這些飯菜拿回傢給孩子吃,就能讓孩子沾一點魯班的聰明和智慧,成年後學好手藝,就能長長久久有飯吃。由此可見,那時“三行仔”雖然看上去普通,但日子肯定過得不算差,否則“魯班先師誕”也不會這麼有影響力。無論在哪一個年代,一個人能紮實學藝,憑本事自食其力,都還擁有不錯的人生,不是嗎?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月華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廖雪明、莫偉濃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宇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