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關大屋,你會想起什麼?古樸的趟櫳門?流光溢彩的滿洲窗?在一條條青雲巷裡穿行時,你會不會好奇,這一塊塊美麗的青磚,是怎麼燒制出來的?其中蘊含著什麼樣的知識與技藝?
西關民俗館復原的西關大屋裡的正廳,正廳主要用於傢庭聚會、拜祭祖先和接待重要賓客。
取土制磚坯技藝全在細節中
看到“西關大屋的青磚如何燒制而成”這個問題,你或許會在心裡笑出聲:“你說趟櫳門、滿洲窗的制作蘊含瞭不起的技藝,我還信。就燒塊磚頭,有什麼難的?你這不是小題大做嗎?”
你要真這麼想,如果穿越到清代廣州河湧旁的一個磚窯裡當學徒,那可要自求多福瞭。燒制青磚工藝的第一步是取土,你如果隨便從河邊取來一堆土,師父一摸,一點也不黏,裡邊還有沙子,肯定會對你大發雷霆:“燒青磚,土要黏而不散,粉而不沙,你這找的是什麼土!”
原來,燒制用來蓋大屋的青磚,連取土都是有講究的。取來“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黏土,還不能馬上做磚坯。人們得先註上水,然後節奏均勻地踩踏。經過這個“踢踏舞”環節,土料的含水量才會均勻,燒制出來的青磚才能質地密實。
經過踩踏的磚泥,含水均勻、質地細密,可以用來做磚坯瞭。做磚坯是把黏稠的土料摔打成長方塊,再放入木模“整形”,接著脫去木模,把磚坯晾幹,就可以入窯燒制瞭。不過,脫模的時候,磚坯還很軟,一不小心就會弄掉一個角。晾坯時,如果忘瞭在上面均勻地蓋一層稻草,大太陽一曬,磚坯又裂瞭幾條縫……前面的努力就全白費瞭。
燒青磚時要註水很考驗功夫
磚坯晾幹後,放入土窯中,把握火候,燒制出美麗堅硬的青磚,是整個制磚流程的最後一步,其中火候的把握最為講究,不經過苦學與訓練,一不小心就會把整座窯的磚都燒廢瞭。
早在兩千年前,廣州人就已學會瞭燒磚,但燒制青磚的技術,是到瞭宋代以後才漸漸成為主流。考古學傢挖掘出來的東漢年間的墓磚,有暗紅色、灰紅色、紅黃等各種顏色,色彩雜得很,與西關大屋清一色的典雅青磚相比,成色差得不是一點半點。與燒制紅磚不同,燒青磚是要人工幹預的。在快“燒熟”時,從窯頂慢慢往窯內註水,水慢慢往下滲,遇到高溫,迅速變成水蒸氣,新鮮空氣就進不來瞭,還原焰在窯內唱起瞭主角,氧化反應不充分,磚坯中的鐵元素就轉化成瞭二價鐵,呈現出來的就是美麗的青灰色。徒弟一邊燒火,師父一邊註水,等註水註得差不多瞭,把窯封住,燒制過程就完美結束瞭。青磚的冷卻時間要比紅磚短得多,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再說它們的耐腐蝕的“能力”也比紅磚高很多,在市面上自然更受歡迎。
當然,經驗再豐富的老師傅,也說不明白這些工藝背後的道理,他們就是嘗試再嘗試,改進再改進,一代代積累經驗,一代代傳承。如果沒有他們不懈地努力與嘗試,我們又怎能欣賞到如此古樸典雅的西關大屋呢?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月華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趙小滿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