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 讀懂廣州第一二四期 ·

西關是古廣州城西門外一帶的統稱,位於今荔灣區。清代,隨著海外貿易的興盛,西關成瞭廣州乃至全國的對外貿易中心。作為近代廣府民居的典范,西關大屋巧妙融合瞭本地“三間兩廊”的精髓,適應廣州濕熱多雨的氣候,形成獨具一格的建築風貌。青磚石腳間蘊含著近代商業文明的輝煌與神韻,庭院深處則隱藏著歲月的風雲變幻和無盡的故事。西關大屋不僅僅是建築,更是廣府文化實用、開放、兼容、創新的生動體現。

大屋溯源

“從官塘街走進巷子的南頭,迎面第一傢就是何傢,是門面最寬敞,三邊過、三進深,後面帶花園,人們叫作‘古老大屋’的舊式建築物。水磨青磚高墻,學士門口,黑漆大口,酸枝‘趟櫳’紅木雕花矮門,白石門框臺階……十分氣派。”小說《三傢巷》中的“古老大屋”正是清末和民國時期出現在廣州城的一種獨特的近代民居建築類型——“西關大屋”。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龍津西路騎樓裡的西關大屋

·清代·

富庶西關 甲第相連

廣州城西的西關一帶,以今龍津路為界,北為上西關、南為下西關。今天,在恩寧路一帶暢遊的人們很難想象,腳下古樸的麻石路昔日都在水中央,人們出行全靠船舶。“水繞重城儼畫圖,風流應不讓姑蘇”,在清代本地詩人筆下,這裡一派水鄉風情,令人流連忘返。

隋唐之前,這裡還是一片廣袤的沼澤。南漢時期,這裡廣建宮苑,成瞭皇傢貴族的休閑之地。到瞭明代,沿西濠和下西關湧兩岸的商業活動逐漸興起,形成瞭著名的十八甫“街圩”商業區。

清代,隨著粵海關和十三行的設立,西關成為廣州乃至全國舉足輕重的對外貿易中心。此地鄰近泮塘城郊,河汊縱橫,荔岸荷塘星羅棋佈,風景宜人,大批富商巨賈、達官貴人紛紛在下西關湧地興建豪宅,著名的西關大屋正是從此時開始興建的。住在西關,也成瞭身份的象征。當時廣州的潘、盧、伍、葉四大富商傢族以及科考狀元、探花等無一不住在西關。

清代道光、咸豐年間,上十八甫商業區以北、寶華坊以西的西關地區也開始大規模建設居住街區。寶源路內巷寶源北街18號無疑是西關大屋中的佼佼者。屋主梁大鏞是道光年間廣州有名的瓷器商人,在同文街(今十三巷、杉木欄)、豆欄街開設“五常”“縉成”商號,人稱“瓷器梁”。梁大鏞被清廷賜予二品頂戴花翎。他有5個兒子,為每一個兒子都蓋瞭一棟大屋。他自己居住的大屋被稱為“梁資政第”,占地2000多平方米,有廳堂屋宇二十餘間。

小畫舫齋猶存墨香

晚清年間,西關得風氣之先,新式教育、新聞出版、西醫等新事物蓬勃發展。據史料記載:“光緒中葉,紳富相率購地建屋,數十年來,甲第雲連,鱗次櫛比,菱塘蓮渚,悉作民居,直與泮塘等處,壤地相接,生齒日增,可謂盛矣。”當時,富商名流、在東南亞打拼的華僑和知識精英紛紛在上西關湧與下西關湧之間的平原上買地置業,蓋瞭一棟棟大屋。

在這些西關大屋中,被公認最具創意的,是荔枝灣畔的小畫舫齋。光緒中葉,廣東臺山人黃福在南洋發傢致富,回廣州置業,其中就有小畫舫齋。這棟西關大屋是一座環形建築,精致幽雅的房舍相連,中間是露天花園,別具一格。建築內的“船廳”形同畫舫,兩邊全是套刻藍玻璃的“滿洲窗”。小畫舫齋臨水,白荷紅荔,古木蔭翳,修篁掩映,恍如仙境。

黃福的大兒子黃景棠參加科舉考試,獲拔貢功名。他擁護百日維新,康梁變法失敗後,黃景棠絕意仕進,投資鐵路、碼頭、房地產等。民國初年,黃景棠去世,他的弟弟黃子靜成瞭小畫舫齋的主人。黃景棠、黃子靜對傳統文化十分癡迷,書畫古物收藏極豐,還經常召集文人墨客畫傢雅聚。如果客人擅繪畫,就款待於“讀畫樓”,好吟詩的,則款待於“詩境亭”。近代詩人黃節曾賦詩抒懷:“燈前風物花先放,樓外春寒夜已沉。最是滿江漁火綠,歸舟還載一年心。”

歲月流逝,清末豪宅與財富傳奇,化作歷史書頁上的淡淡墨香。如今,復建的小畫舫齋靜靜地矗立在碧水之畔,向世人展示著那段永不褪色的文化記憶。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耀華大街30號

·民國時期·

大屋“瘦身增高”各層都開窗

西關大屋和四合院相比,有何不同?嶺南城市和建築歷史研究者禤文昊說,北京四合院是都城規劃的產物,位於城內,成形於古代,相對穩定,業主是傳統的官宦階層。廣州的西關大屋則是城市化的產物,位於城郊,成形於近代,業主是新興的工商業士紳階層,大屋建築結構、材料、裝飾與時俱進。

在民國時期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廣州的建築基本更新瞭一遍。據統計,興建於1911年至1927年的建築約占66.82%。當時,隨著建築技術進步和城市人口增多,用地更加緊張,新建、重建的西關民居開始“瘦身”,並向空中發展,至少二到三層,且各層都開窗。

耀華大街上共有39個門牌號,明字屋、竹筒屋以及中西結合的洋樓別墅比鄰而居,儼然成瞭一座近現代西關民居博物館。雖然明字屋隻是一正一偏的“兩邊過”,但父母長輩仍住在首層正間廳後,這個傳統並沒有變,許多屋主也照以“西關大屋”稱之。層數的增加抵消瞭間數的減少。禤文昊對記者說,民國時期,西關大屋不僅增開窗戶,還會開樓梯門,使各層獨立對外,便於分傢或分租。

此時,西關大屋的建築外觀形象及細部裝飾方面開始出現西式元素,在建築結構方面亦局部使用水泥等新材料。離耀華大街不遠的寶源路,就有不少中西合璧的大屋。寶源路9號看上去不起眼,但考究的趟櫳門和鐵藝窗花,還是不經意間流露出當年大戶人傢的風范。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西關大屋橫門門頭上部的“蝴蝶窗”

中西合璧 充滿煙火氣

與晚清十三行行商的豪宅相比,民國時期富商的宅邸要低調許多。

如果不是1937年一場奢華的“世紀婚禮”,寶源路一帶的街坊很難註意到“花紗大王”陳澤球就住在這裡。婚禮的男主角是鄧華熙之孫鄧又同,女主角是陳澤球的女兒陳艷瓊。出嫁當天,陳艷瓊帶著珠寶玉器和整套紫檀傢具等嫁妝,從寶源路9號前往多寶路“鄧宮保第”,“隊伍停停走走有半裡路長。她戴的鳳冠有七八斤重,為瞭璀璨奪目,裝上瞭電燈泡。六天之內,筵開數百席”,這是平日低調節儉的陳澤球,唯一一次向世人展示他的財富。

當時西關人多地窄,人們建房時往往會占滿整個地塊。陳澤球設計住宅時,卻反其道而行,專門在門口留出一塊空地,一則能讓路人躲風避雨,二則希望傢人出門免遭風雨,三則教育子女要以退為進,隻有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在這寸土寸金的地方擁有立足之地。

小畫舫齋附近也建起瞭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屋,青磚墻體和典型的“三重門”保留瞭西關大屋的傳統風貌,而帶有四根西式支柱的陽臺與圓弧形山花圖案則展現瞭西式建築元素的精致與優雅。這棟建築原屬於知名粵商陳廉仲,陳廉仲後來將其賣給瞭抗日名將蔣光鼐。之後,因身在廣州的東莞籍人士籌辦在穗子弟讀書的莞旅中學,蔣光鼐慷慨地把這棟樓借給莞旅中學當校舍,自己與傢人遷居到東山梅花村的小居所。如今,這棟故居成瞭荔灣區博物館的一部分。

民國時期的西關大屋,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深宅大院,商人、華僑、牙醫、名伶、報人、教師雜居一巷,成瞭鄰居。許多西關大屋內部被重新分割、改建,形成“左鄰右舍,濟濟一堂”的新居住模式。

廣府文化學者葉曙明說:“扒著腳門往裡看,有錢人傢,不過是在中堂多掛幾幅字畫,多擺幾張酸枝桌椅,橋臺上陳列幾件名瓷罷瞭。有的西關大屋、竹筒屋裡,住滿瞭四姻九戚、同鄉同學、親朋好友,屋主把房間出租給別人,自己做包租婆、包租公。大傢同門異戶,在同一條青雲巷中出入,在同一個屋簷下吃飯,低頭不見抬頭見。沒有鮮明的等級觀念,平民化、世俗化,才是它的靈魂所在。”正如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所展現的那樣,西關大屋裡三代同堂、親朋好友共居一屋的生活場景,充滿瞭濃濃的人情味和煙火氣息。

建築特色

西關商貿發達,在寸土寸金之地建起的西關大屋,既保留瞭廣府傳統民居“三間兩廊”的精髓,又巧妙融入瞭適應廣州濕熱多雨氣候的設計元素,展現瞭廣州人低調實用、傳統且開放的特質。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西關大屋的正廳裝飾考究

建築格局蘊含禮儀 舒適實用通風避暑

位於荔灣湖畔的西關民俗館,是參考傳統西關大屋的建築結構復建的。行走其間,仿佛穿越時空,傳統西關大屋獨有的韻味一下子展現在眼前。

保留傳統“三間兩廊”精髓

明清時期,廣府村落內最常見的是“三間兩廊”民居:主座建築三開間,兩側為廊屋,中間是天井。西關大屋保留瞭傳統“三間兩廊”的精髓,但建在寸土寸金的街巷裡,佈局就必須更緊湊。臨街門廊往往不大,看上去平淡無奇,內裡卻大有乾坤。有些西關大屋進深長達三四十米,著實展現出廣州人註重低調實用的特質。

“這是西關大屋中最常見的‘三邊過’佈局,正間以廳堂為主,兩旁偏間為書房和客房,通常稱‘書偏’。”民俗館工作人員打趣說,這棟西關大屋與“七邊過”的鄧宮保第相比,可以說是“小屋見大屋”。

西關大屋以中軸為中心,房間左右對稱,秩序井然,最高大的地方是正廳。正廳以及頭房是長輩起居之地,屋脊最高,裝修陳設最為考究。這樣的佈局反映瞭廣州人傳統的傢族觀念,也體現瞭大傢庭長幼有序的居住模式與禮儀規范。

廳與廳之間以天井相隔,門官廳、轎廳和正廳之間的天井都是方方正正的。除瞭屋頂開天窗采光,有的天井上也加瞭小屋蓋和天窗,下面用繩子扯動開合。粵語中“拉埋天窗”的說法正來源於此。“拉埋天窗”後被引申為結婚,成為一傢人之意。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滿洲窗

建築元素形成有效通風系統

在炎炎夏日走進西關大屋,第一感覺就是涼爽。原來,西關大屋的設計,把通風、隔熱、防曬、防潮等方方面面的需求都考慮在內。矮腳門、趟櫳門、庭院、天井、敞廳、青雲巷(因地勢前低後高,寓意“平步青雲”,可通風防火)、檻窗、天窗、水窗以及可活動的屏門、滿洲窗,構成瞭一個非常有效的通風系統,對外封閉,對內通透,冬避風寒,夏避暑熱。

西關大屋的室內裝修頗為講究,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紅木傢具、木雕花飾,展現瞭嶺南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審美情趣;而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蝴蝶窗(橫門口上方的半圓形、帶蝴蝶圖案窗欞的彩色玻璃窗)、刻彩圖案,又巧妙地融入瞭西式元素。

西關大屋以其典雅大方的外觀、實用宜居的內部空間以及精致細膩的裝飾風格,在清代中晚期成為嶺南民居的代表,迅速在珠三角地區及港澳等地流行起來。如今,當我們走進佛山的東華裡或是澳門的盧傢大屋,依然能夠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而來的西關風情。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西關大屋內的青雲巷

西關大屋三件寶:青磚、石腳、三重門

“西關大屋三件寶,青磚石腳三重門”,這是西關大屋最顯著的標志。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西關大屋平面圖

西關大屋的青磚石腳,乍看樸素,其實造價不菲。石腳用堅固的麻石作基,再用水磨青磚圍砌而成空心墻,墻面打磨得平滑而有光澤。青磚密度高、耐磨損,可經數百年不磨蝕,而空心墻則有隔熱、保溫等作用。

俗稱“三件頭”的三重門,可以應對嶺南炎熱潮濕的氣候。所以,不僅西關大屋有“三件頭”,竹筒屋(開間極小,進深極長,小門面裡面,房間一間套一間,形如竹筒)等其他嶺南民居也有“三件頭”。第一重門是矮腳門,高度約為大門的一半,上不到頂,下不著地,關上時既可保證屋裡的隱私不被窺看,也可通風透光;第二重門是趟櫳門,設滑軌,可推拉。因粵語中“雙”和“喪”同音,故趟橫架著的圓木必須是單數;最裡面一層是大門,多用坤甸木或樟木制成,把門關上後在屋內上鎖,全傢就可高枕無憂。

西關小姐

廣州有句俗語:“西關小姐,東山少爺”。西關大屋見證瞭近兩百年的滄桑變遷,西關一帶更孕育和滋養瞭廣府文化明珠——西關小姐。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1921年廣州嶺南大學的女生

走出大屋深閨 西關小姐成為影後

西關富庶繁華,文化教育也相應發展。清末民初,現代學校雲集西關,規模在全國為最,其中就有相當多的女校。1868年,廣州首個女子學校真光書院在西關開辦。1899年,西關又開設瞭最早的女醫學堂。一些名士在女校擔任教員,如潘達微曾同時兼任潔芳女校、培淑女校等多所學校的美術教員。

“西關小姐”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清末,指廣州西關一帶的名門望族、富傢女子。當時,她們讀書學習,一般是請傢庭教師上門執教。民國初年,西關開明的士紳富商逐漸改變“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讓女孩子到新興辦的學校就讀,西關小姐開始參加社會活動。20世紀20年代以後,大多數西關小姐開始到附近的學校讀書,且不隻限於讀女校。有些念完高中後還考上瞭大學(如嶺南大學等),甚至出國留學。她們成瞭新興知識分子,學英語、學鋼琴,有些還在項鏈上插上自來水筆,以便學習。

“西關小姐”逐漸演變成一個打扮入時、接受過新式教育、有著新潮思想的女性群體。越來越多的西關小姐外出工作,成為機關職員、公司文員、會計、醫務人員、中小學教師等。她們身穿新式旗袍,腳蹬高跟鞋,打扮時髦,舉手投足間盡顯大傢風范,一舉一動都成為當日的時尚標桿。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陳雲裳

1935年,14歲的西關小姐陳雲裳應香港導演邀請,主演瞭粵語影片《新青年》,從此聲名鵲起。她演出瞭57部影片,榮膺“中國電影皇後”稱號,還演唱瞭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影片《木蘭從軍》中,她把花木蘭智勇雙全的品格和在國傢危難時挺身而出的英雄氣概演繹得蕩氣回腸。放映結束後,觀眾席掌聲雷動。上海灘刮起一股“雲裳熱”,諸多新開的店鋪紛紛以“雲裳”為名,人們喚她“南國美人”。

倡導女性自立 “穗城奇女”救死扶傷

很多西關小姐投身醫護事業,其中的傑出代表就是張竹君。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張竹君

張竹君是地道的西關小姐,出身名門。幼年一場大病,令她對西醫產生瞭濃厚的熱情。1897年,21歲的張竹君打破當時隻有男子才能學醫的傳統,進入博濟醫院(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附屬南華醫校學習,後轉入夏葛女醫學堂,以優異的成績成瞭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西醫。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1917年廣州夏葛女醫學校畢業生

1901年,張竹君在西關開辦瞭中國第一所由女子創辦的醫院——禔福醫院,並自任院長,專為平民治病,不久又創辦瞭南福診所。她把診所開在廣州鬧市。出門時,她梳一條男式“大松辮”,身穿男式西裝、腳蹬學士裝鞋,坐四個人抬的敞篷椅轎,常引來路人駐足而觀。她自己則手捧外文書,泰然自若。張竹君的特立獨行,在當時成為奇觀,坊間由此流傳開一句歇後語:“張竹君坐大轎——倒看洋書。”

1902年,張竹君毅然把南福診所改為育賢女學,這是廣東最早由中國人開辦的女子學校。她親自講授醫學、天文、地理等課程,還設立瞭女工藝廠,廣招學員,傳授編織等技藝,以幫助女子自立,被譽為“女界梁啟超”。

1904年,憑著高超的醫術和判斷力,她成功協助廣州平息瞭一場霍亂,“穗城奇女”的名聲不脛而走。

1911年,武昌起義的槍聲吹響瞭辛亥革命的號角。張竹君參加同盟會,並親往前線,在炮火中出生入死,救治傷員。《申報》熱情報道瞭張竹君的義舉,贊揚她是“中國的南丁格爾”。

脫離傳統禁錮 西關女將威震排壇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廣東女子排球隊與華東女子排球隊決賽的場面。

很少有人知道,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女排就已威震亞太排壇。當時,女排的領軍人就是在廣州西關長大的盧惠卿。

盧惠卿畢業於真光學校。這所新式學校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體能訓練。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下,對體育深感興趣的盧惠卿得到瞭很好的培養,在少女年代就成瞭運動健將。

1925年,盧惠卿以國傢女排主力隊員的身份,赴菲律賓參加第七屆遠東運動會。

1927年,盧惠卿以國傢女排隊長的身份,率隊參加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她的扣殺球又準又狠,常常讓對手防不勝防。

1930年,盧惠卿成為執掌國傢女排(中華女子排球隊)的掌門人。同年5月,第九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舉行,盧惠卿以廣東女排為班底組建隊伍,以教練身份率隊出征,榮獲亞軍。

抗戰勝利後,盧惠卿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體育系深造,獲哥倫比亞大學體育博士學位,成為在該校獲此學位的第一位中國女子。同時,她還在國際上普及太極拳。移民美國期間,她不僅教當地人打太極拳,還用英文撰寫瞭《太極拳手冊》,將中華傳統文化推廣到海外。

從深閨千金到獨立女性,西關小姐以她們的才情、勇氣與智慧,書寫瞭一段段動人的故事,成為歷史和文化的符號。直到今天,追求獨立、自主、知識與進步的西關小姐的形象依然熠熠生輝。

風情猶存巷陌間

有學者說,西關代表瞭具有廣州特色的近代商業文明的精髓和神韻。

“民居建築中,西關大屋最有嶺南風味。”在作傢梁鳳蓮的回憶中,西關大屋在她心裡鏤刻下的,全是關於童年的美好回憶:“厚實的木趟櫳是兒時攀爬的玩具,廳堂閣樓的角落旮旯,是捉迷藏躲斥罵的好去處……井水沁涼沁涼,浸泡於其中的汽水啤酒、西瓜香瓜,與冰鎮的無異……廚房的爐灶裡,老火煨著一大沙煲南杏北杏菜幹湯,香味滿屋子遊走著,然後左鄰一碗右舍一碗,然後就在灑過井水的庭院的青石板上,鋪上一張溜溜滑的竹席子,夏天的涼就這樣納過來瞭。”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西關大屋閨房內飾頗為精致。

走進西關,走在長長的麻石巷中,一道道趟櫳門在眼前閃過,昔日清脆的木屐聲仿佛聲聲入耳。即使被熱鬧的商圈環繞,住在這裡的西關街坊仍然守著古屋老宅,種花養鳥,喝早茶,聽著悠長粵韻,生活怡然自得。逢源街一帶每周都有私夥局演出,首傢粵語相聲藝術館落戶於耀華大街24號,吸引瞭不少街坊前來領略當代粵語相聲大師黃俊英的藝術魅力。

在時代的變遷中,保存完好的西關大屋並不多見,但西關大屋蘊含的建築文化從未遠離。不管是在恩寧路的騎樓群,還是在龍津路多寶路,趟櫳門、滿洲窗等建築元素的美麗蹤跡無處不在。

有些承載瞭幾代人記憶的西關大屋成瞭博物館,李小龍祖居就是這樣一個案例。博物館用瞭包括全息投影在內的諸多現代科技手段,提升遊客體驗。人們可以站在全息投影前,與李小龍來一次“隔空交流”。

一些沒有掛上文物保護建築銘牌的西關民居被改造成瞭面店、糖水鋪、民宿、茶室、書店、粵菜館、西餐廳、咖啡館等,成瞭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寶源路101號曾是一傢百年老宅,如今是一傢私房菜館,店主李俊鋒對西關大屋有著很深的感情。1900年,李俊鋒的祖上從廣州遷到廣西藤縣,修建瞭一棟西關大屋。2017年,李俊鋒接手瞭“寶源路101號”,依照自己兒時住在西關大屋裡的記憶,對這棟百年老屋進行瞭修繕和改造。大宅裡保留著當年居住於此的西關名醫陳愛倫的舊物,這些藥櫃、藥瓶和醫書被完好地展示在一樓餐廳裡。“期望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停下來、慢下來,細心體會老西關的文化底蘊。”

正如著名教授黃天驥所說:“西關地區,特別是內街環境的風韻,以及西關人那種活躍好動而又從容不迫的氣質,沒有被雨打風吹一去而不復返。生猛淡定的品格,在新的時代,又有新的發展,新的變化。”

讀懂廣州·粵韻丨大屋深深韻流長 西關小姐氣自華

【版權聲明】 《讀懂廣州·粵韻周刊》為廣州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版權與合作聯系:ddgzyy2022@163.com;電話020—81883458

出品/江永忠、許芳

策劃/關雅文、周嫻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倪明、實習生鄒詠琳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楊耀燁、蘇俊傑、倪明、陳憂子(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趙小滿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Like (0)
华夏门网的头像华夏门网
Previous 2024年9月18日
Next 2024年9月18日

相关推荐

  • 中山,滿城皆是“掃地僧”

    文 穎寶 【920AM / PM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人文系列—中山】傳統文化,如同一根跨越千年的線,將中山的歷史、人物與故事串聯起來。 中山的市中心,被一條岐江穿插而過。岐江屬西江水系,是港澳地區的主要航道。/圖蟲創意 2003年大學畢業後,阮卓卿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留在廣州,而是回到老傢中山。 原因無他,中山慢節奏的生活方式,能讓他的內心獲得安寧。 文化串聯起人…

    趟栊门 2024年10月30日
    00
  • 一腔一調唱盡嶺南記憶 一磚一瓦寫滿廣府風情

      “落花滿天蔽月光……”,廣州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恩寧路永慶坊,悠然飄來咿呀婉轉的唱腔。觀眾隔湖相守,沉醉穿越百年的情愁。   作為嶺南文化的瑰寶,粵劇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紅豆”。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永慶坊的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   戲曲凸顯中華民族獨特審美和歷史文化。有300餘年歷史…

    趟栊门 2024年9月23日
    10
  • 假期跟著首店吃美食,湘菜、粵菜、港式點心“排隊王”紮堆京城

    熱辣的湘菜,精致的粵菜,吃一口就感到“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的港式點心⋯⋯各地的“排隊王”美味紛紛在北京開出首店,讓大傢在傢門口就能吃到各地的正宗味道。 *陶陶居:百年老字號新菜上線 去年11月,有著140多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陶陶居北京首店正式開業,廣州的早茶文化正式進入京城。門店中的滿洲窗、趟櫳門、花階磚,原汁原味的粵菜,服務員之間那些你雖然聽不懂、卻似曾…

    趟栊门 2024年10月16日
    00
  • 粵菜之魂 在於“頭啖湯”

    “吳財記面傢”的面,色香味俱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攝 “消失的名菜”盛宴,廚師在準備菜式。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攝 吳錦星在煮雲吞面。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攝 老火煲湯,講究的是火候與耐心。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攝 掃碼看中酒名廚演示“脆皮糯米雞”制作過程。 讓城市留住記憶 讓人們記住鄉愁。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

    趟栊门 2024年10月19日
    10
  • 奇妙的民居|你不知道的“大鵬所城”,沒看夠的今晚走起

    提起深圳,你會想起什麼呢? 是不是大廈群集、高聳入雲,玻璃幕墻閃閃發亮? 快節奏,快生活,中國年輕的創新城市! 甚至有細心的網友發現: 深圳人走路帶風,速度好像比其他城市都快呢! 但是,如果你從深圳市區一路往東 在大鵬半島的山海環抱之處 你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這個神秘的地點 它既是“深圳八景”之首 又是深圳的後花園 它就是傳說中的 大鵬所城! 慢著,是…

    趟栊门 2024年10月12日
    10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