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胡果雄 湖南省衡陽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
良好健康的政商關系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潤滑劑和助推器,當前營商環境還存在哪些“隱形門”?如何打破?
解讀:郭麗巖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部署制定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同時要求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包括完善產權保護、信息披露、市場準入、破產退出、信用監管等制度。近年來,全面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規定,取得瞭明顯的階段性成效,在市場準入和經營環節,一些明文限制或者說顯性壁壘已不存在瞭。但是,有部分企業在市場準入和跨區經營過程中依舊面臨“準入難、準營難”等“隱形門”,這說明仍存在隱性門檻和壁壘。清理各類阻礙營商環境優化的“隱形門”,需要著重從以下五個方面的堵點卡點進一步清理破除。
投資項目落地過程中仍有隱形堵點。各地方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需要進行節能審查、市政設施建設類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等流程,有企業反映投資項目綜合審批時間過長。個別地區仍存在多部門協調聯動較弱,串聯審批互為前置條件的情況。投資主體在不同地方明顯感覺到營商環境尤其是審批辦事效率的差異。例如,在有的地方,辦理工程建設項目水電氣暖網報裝接入,還要分別到供水、供電、供氣等市政服務單位申請,不僅辦理環節多、周期長、費用高,還制約著項目開工建設進度。
健全投資服務保障機制,確保“要素跟著投資走”。例如,有的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與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四證齊發”,確保項目極便申報、極簡審批、極速落地的案例,值得推廣。有的地方積極推動企業投資項目信用承諾制,形成瞭特色鮮明的“信用承諾制+標準地+幫代辦+信易貸”綜合改革模式,跑出瞭工程項目建設“加速度”。此外,還有多個地方都承諾“拿地即開工”,推動投資相關審批邁入快車道;以5G等信息技術構建瞭項目全生命周期全鏈條融合服務生態,或是創新項目聯合驗收新模式,努力推動工業項目提速增效,有助於投資加快形成實物量。在辦理水電氣暖網報裝方面,有地方實現瞭“一次申報”和“一窗辦理”,相關市政服務單位上門服務、全程指導,免費接到項目用地附近。
企業對跨區辦稅的便利化訴求值得關註。受現行政策約束,行政區劃、業務系統限制和各地執法等因素限制,稅務服務“跨省通辦”還存在一些困難。也有企業和群眾反映在繳納稅費時,存在“業務一次辦”但“稅費多次繳”的苦惱,這涉及稅務系統與多個主管部門公共數據與辦事流程不銜接的情況。
強化跨地區稅務合作機制和配套措施,有助於提升區域營商環境便利化,推動新經濟新業態發展。例如,聚焦稅費服務難點堵點,堅持在優化“線上服務體驗”和拓展“線下服務場景”上同步下功夫,推出便民辦稅“隨身廳”,及時響應納稅人或繳費人對全鏈條、全流程不同稅費服務的多樣化需求。又如,有的地方政府加快建設智慧辦稅服務廳,為納稅人或繳費人提供更加智能化、集成化、精細化、個性化的稅費服務,努力打造智慧稅務展示窗口。再如,為瞭進一步簡化登記繳稅(費)流程,大力推進“稅費同繳”功能,努力實現“一碼收取,後臺清分”,即納稅人或繳費人隻需通過一個二維碼就可繳納全部稅費。近年來,相關省(市)的多地稅務部門積極探索跨省協同辦稅的路徑與方法,逐步有效破解瞭跨省稅費通辦難題,相關的“跨省通辦”和“跨省協辦”案例值得總結並推廣。
規范涉企檢查和推進監管公平統一。實地調研發現,有企業反映基層相關部門涉及企業的各項檢查較為頻繁,存在多部門重復檢查或不當罰款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企業正常經營;同時,有企業反映,涉及本地多部門或異地部門聯審聯動方面仍存在“隱形門”。
一方面,建立健全涉企聯合檢查平臺和多部門聯動工作機制。部門公共數據之間的聯合。例如,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找準大數據與執法監督工作的結合點,增強大數據助力執法監督能力,有的地方創新推出“電子檢查證”,以信息化精準執法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有的地方創新實施“碼上入企”,用數據手段避免多頭執法、重復檢查、執法擾企,切實保護企業權益。又如,有的地方探索從全鏈條開展涉企執法和案件經濟影響評估,為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措施或行政執法可能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產生的不利影響,在審判和執行全鏈條各環節開展評估,服務保障企業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賦能治理,創新服務型監管模式。例如,有的省(市)推動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改革,進一步擴大通辦事項范圍,升級跨省(市)服務,解決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多地跑”“折返跑”等困惱,有效滿足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訴求。有的地方提出打造“審批服務拼速度、創新服務增力度、便民服務顯溫度”政務服務品牌,通過顯性服務+柔性治理的“智慧治理”,持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有的地方著力深化綜合監管改革,努力營造“無事不擾、無處不在”的監管服務新模式,通過“模塊化上線、場景式串聯”服務模式,確保高效辦成一件事。還有多地都承諾“就近辦好”,推行助力企業“急速開辦、極簡變更、極暢退出、極優服務”的服務新模式,尤其是打通服務企業“最後一米”,歡迎企業和群眾“找茬”,政府部門做好“聽勸”服務。
惠企惠民政策直達方面也要拆除“隱形門”。民營企業在融資方面仍面臨困難,尤其在為小微企業增信方面尚待加力提效。也有企業在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重點領域存在信息不對稱,申請過程中存在未明事項和隱形堵點,令企業猶豫不決。
“有訴必應馬上辦”,創新積極回應企業訴求和民生關切的體制機制。多地推進“證照聯辦”改革,最大程度利企便民,努力推動惠企政策、惠企資金直達快享,應享盡享,免審即享,提高企業對政策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為瞭暢通政企溝通機制,多地打造“政企約見平臺”,實行企業有約必相見,有訴求必得回應。在政銀企對接方面,有的地方打造以信用為核心的“一站式”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千方百計為小微企業增信,同時引導和激勵金融機構開展信用貸,努力健全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長效機制;聚焦農村金融服務難以支撐新型農業多元融資需求的問題,探索構建“三農”信用體系,創新以農戶傢庭為單位開展信用評價,打造“信用+三農+金融”模式,優化“三農”營商環境,賦能農業產業發展、完善鄉村治理,助力鄉村振興。在優化重點領域營商環境方面,有的地方打造交易陽光平臺,推出“信易+政府采購”模式,即信用記錄良好的供應商,在政府采購領域辦理相關業務時,享受因信用記錄良好帶來的紅利,包括簡化采購證明材料、獲得相關融資服務等。
打通阻礙國內國外市場聯通的卡點。一些外貿企業反映,關於貨品申報和查驗手續仍需要在多地海關分別辦理,尤其是特殊貨物通關不便,抬升瞭企業經營成本。此外,積極開拓國際業務的企業在口岸通行便利和跨境高效運輸方面也有訴求。
持續推進跨境貿易集成化改革,創新關地協同合作模式,加快重點口岸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通關便利水平。例如,有的地方創新瞭“陸海通”模式,通過陸海聯運中轉運作,使得轉關數據通過海關內部的系統完成交互對接,實現瞭“港口前移、屬地通關、海鐵聯運、無縫對接”,相關進出口貨物可以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又如,簡化國際航行船舶出口岸手續,有的地方探索在國際航行船舶出口岸申報業務中,實施信用告知承諾制,出口岸許可證辦理從“串聯”轉為“並聯”,通過優化口岸通行流程而提升效率。再如,有的地方政府打造多式聯運“一單制”模式,創新采用AGV(自動導向車)無人通關模式,實現跨境高效綠色運輸,推動大宗商品“公轉鐵”和“散改集”,這一切努力都有助於外貿企業降本增效。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