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滿天蔽月光……”,廣州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恩寧路永慶坊,悠然飄來咿呀婉轉的唱腔。觀眾隔湖相守,沉醉穿越百年的情愁。
作為嶺南文化的瑰寶,粵劇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紅豆”。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永慶坊的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
戲曲凸顯中華民族獨特審美和歷史文化。有300餘年歷史、以粵方言演唱的中華戲曲劇種——粵劇,融合瞭南北戲曲藝術特色,具有鮮明的兩廣地域特點,流傳於粵港澳地區和海外華僑華人間,連接著共通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血脈。
- 圖為粵劇藝術博物館廣福戲臺的夜場粵劇演出,觀眾與演員隔湖相守,共同享受戲韻魅力。廣州市荔灣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伴著千回百轉的曲韻,記者走進永慶坊。在這裡,“知音”並不難覓。“近幾年,我們註重在傳承中創新,在傳統表演中融入一些時尚元素,基於經典劇目編排新的演出和影視作品。如今,年輕人中有不少粵劇的粉絲啦。”粵劇藝術博物館的講解員介紹道,博物館剛剛上新的粵式曲藝新劇《得閑飲茶》座無虛席。旁邊的八和會館,同樣吸引著八方來客。人們走進薛覺先、馬師曾等粵劇名伶的傳奇故事,感悟梨園大傢何以用鳳冠華服彰顯人間錦繡、用“唱念做打”展現百態蒼生。八和會館過去是粵劇行會所在,現在是“網紅”老建築。沿街是騎樓,穿過趟櫳門,隻見兩扇高大厚重的柏木上一對彩繪門神威風凜凜,進到會館則是西關大屋的沉穩架勢。
永慶坊有廣州保存最完整的騎樓群和大量具有中西合璧風格的民國小樓。這些歷史建築像“老人”一樣,得到尊重和善待。
“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築修繕保護情況時,對城市規劃和建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註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如同一件流傳上百年的廣繡珍品,西關恩寧路永慶坊承載著幾代人的集體記憶,交織著城市的歷史脈絡。清代,廣州是全國的對外貿易中心,恩寧路一帶成為許多商賈的聚居區,建起瞭一幢幢以硬山頂、青磚石腳和趟櫳門為特色的西關大屋,莊重典雅,雕飾精美。民國時期,返鄉華僑帶來的騎樓建築流行起來,巴洛克風格的外觀、古羅馬裝飾特征的山花和樓身,結合我國北方木質窗欞特點和近代西方彩色玻璃技術的窗戶,彰顯貫通南北、融匯東西的魅力。20世紀二三十年代,恩寧路的騎樓已經連成一片,雨天路人穿行其中不需打傘,形成瞭廊下“嘆茶”乘涼、開鋪經商的生活景觀。也是這個時期,廣州城市重心漸漸開始東移,曾經商業密集的西關慢慢成瞭老城,恩寧路一帶逐漸隻剩老居民相守。“那時候巷子裡飄出來的都是中藥味”,在這裡生活瞭60多年的老街坊王阿伯回憶。到2015年改造項目實施時,沒落的恩寧路很多建築已人去樓空,下水系統、電線設施雜亂老化,社區公共設施破舊、衛生條件差。
像織補繡品一樣,永慶坊改造工程力求原色原樣、精準精細。保留老街形制、嶺南民居風格,保持原始空間肌理。堅持修舊如舊、建新如故,對所有原立面盡量保留。“絕不大拆大建,而是邊拆除邊加固,有些地方甚至一塊塊拆磚,再一塊塊磚復原。”荔灣區更新中心主任黃黇介紹,“過去人們習以為常的雕花、鐵藝欄桿、木窗等,都被珍視為歷史細節,踏勘時一一拍照記錄,施工時盡可能修復原貌。”
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永慶坊既保留瞭歷史記憶和特色風貌,又著重解決居民關切的實際問題。“一戶一策”為每棟房子單獨出圖紙,“點穴式”精準施工;同時,全面升級市政、綠化、交通、消防等公共設施。“老西關的童謠唱‘落雨大,水浸街’,現在再也不會瞭。”老居民梁綿生感慨道,“換瞭新的線路可以放心用大功率傢電。孩子們節假日回來都說花草多瞭,環境美瞭。”
永慶坊改造工程一期於2016年完成,占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修繕維護建築面積約7800平方米。二期工程於2019年實施,目前大部分片區已完成。
- 圖為永慶坊改造前後巷道和建築對比。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供圖
寫滿廣府故事的老街,在新時代再現底蘊深厚、東西交融、開放而富有張力的嶺南風華。抬頭是斑斕的玻璃窗、錯落的鑊耳墻,低頭是悠長的麻石路、青磚的石腳墻,燒鵝店飄著肉香,涼茶鋪聚著笑聲,“飲佐茶未啊?”老街坊們彼此問候著。永慶坊就像一個水晶球,透過它,仿佛能捕捉歲月淌過的痕跡。
歷史建築和地域文化自帶故事性和吸引力。為瞭打造老故事新講述的窗口,永慶坊采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居民參與”的模式,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把歷史文化作為城市的靈魂,建設博物館和工作坊,傳承和弘揚粵劇、廣彩、廣繡、醒獅、詠春拳等具有南粵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復興和創新各種傳統節慶活動。同時,引入網紅書店、咖啡店、劇院等新業態,舉辦潮流文藝演出,架起地域傳統與年輕文化間的橋梁。改造後的永慶坊吸引力不斷提升,2023年客流量達到2400萬人次。
- 圖為醒獅隊伍在永慶坊內進行賀新春表演。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攝
街邊穿著漢服的遊客,正撫摸著老騎樓精致的清水磚墻端莊拍照;巷口半掩的門內,老人瞇眼搖著葵扇、聽著電視,對門外的繁華不見不聞;李小龍祖居門口,一手端著咖啡、一手拎著叉燒包的海外影迷興奮打卡;不遠處的二樓露臺,老街坊正摘下落在衣繩上的背心和毛巾;非遺館裡,親子遊學團在體驗千錘百煉方能成器的傳統銅藝;耳畔傳來路人手機裡播放的粵劇名段,空氣中彌散著茶點鋪的糯米味道……漫步永慶坊,身心俱被安放。如此兼容並包、活色生香,這大概便是廣州的煙火氣與新活力。
讓文脈綿延不息,讓城市更具韻味。永慶坊像一枚精致的書簽,從這裡,可以閱讀廣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采寫:劉名美 審核:李艷玲)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