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米長的寶源路是廣州舊民居較為集中的路段。 |
寶源路17號 |
寶源路上的傳統民居,撲面而來的市井生活氣息。 |
寶源路冒出瞭不少時髦的新店,經營者中不乏本土後生,他們許多都懷有西關情結。 |
歷史文化街區尋蹤(三)
西關有“三寶”——多寶路、寶華路、寶源路。其中,542米長的寶源路是廣州舊民居較為集中的路段,分佈著20多處文物建築。從來沒有一條老街像寶源路一樣,走兩三步就能發現“廣州市歷史建築”“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舊民居建築”“荔灣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的銘牌。
2012年,寶源路歷史文化街區被列入廣州歷史文化街區。近年來,寶源路陸續冒出瞭一些文藝小店:民宿、茶樓、粵菜館,時髦的西餐廳、咖啡廳、無人便利店……如今,寶源路不僅可以探古訪幽,更增添瞭時髦氣質和文藝情調。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多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嵇沈玲
有段古:
西關民居保存完好 大屋主人來頭都不小
提起寶源路,繞不過西關“三寶”。據記載,“三寶”地帶(寶源路、寶華路、多寶路)大約在清代出現。當時,隨著西關商業的發展、人口的劇增,新興的富商和一批洋行買辦陸續在西關附近籌建住宅,他們先是在下西關湧郊區一帶擇地建屋,開辟瞭寶華區。之後,寶華區也不夠住,又把上下西關湧之間的平原開發成住宅區,逐漸形成瞭寶源大街、多寶大街等住宅區,到民國時期就有瞭寶源路、多寶路。做生意自然要廣開財源,寶源路、寶華路和多寶路的路名也蘊含瞭生意人的好意頭。寶源路長542米,自西向東分別與龍津西路、逢源路、寶華路相接,是“三寶”裡最直到底的一條街。
趟櫳門、滿洲窗、鐵窗花、花街磚、木樓梯……老街隨處可見西關民居的元素。據統計,寶源路臨街分佈的西關民居建築多達20多棟,還有幾間氣派的洋樓。其中,龍津西路和逢源路夾著的前半段,有不少西關民居保存較完好,形成連片的整體風格。
“舊時西關一帶多是有錢人、商人,我們發現,寶源路還與十三行有關聯,這裡住著很多幫洋行做事的福建人。這條路以住傢的西關竹筒屋為主,雖比不上多寶街的一些‘豪宅’,但因掛瞭非常多的文保銘牌,價值很高。”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介紹。
寶源路9號是民國時期富商陳澤球的住宅。別看這棟西關民居不起眼,“花紗(棉紗)大王”陳澤球風光嫁女的舊事卻一直在坊間流傳。原來,陳澤球早年白手興傢,在廣州開設“益昌號”“寬裕行”“道成花紗行”,亦從事茶葉、藥材等經營,生意覆蓋東南亞甚至澳大利亞。因出身寒門,自小喪父,他勤儉持傢。“1937年,陳傢小姐出嫁,帶走的嫁妝有半裡路長,除瞭珠寶玉器,還有紫檀做的整套傢具,她戴的鳳冠有七八斤重。六天之內,筵開數百席。”據說,這也是平日低調節儉的陳澤球唯一一次向世人展示他的財富。
“廣州市歷史建築”寶源路141號(明勤第)是整條街上為數不多的洋樓,雖經歷翻新加固,卻遮蓋不住中西合璧的風格。明勤第外墻為石米批蕩,一樓仍保留瞭傳統的西關趟櫳門,三重門塗上紅漆,腳門裝飾梅蘭竹菊圖案,嵌玻璃,但二樓立面卻帶有巴洛克風格,可看到羅馬柱、磚拱券、卷曲的山花(樓頂中間精致的石雕,也稱樓額)。據說,山花越繁復,主人就越富貴。
寶源路內巷寶源北街18號曾是十三行巨商梁大鏞的大屋。梁大鏞靠經營陶瓷店,富甲一方,被清廷賜予二品領帶花翎資政大夫。當時,絲、茶這類大眾消費品經營者眾,梁大鏞卻另辟蹊徑,選擇做陶瓷生意,他在景德鎮開陶瓷廠,將產品運到廣州,再遠銷海外。梁大鏞為5個兒子每人蓋瞭一間大屋,他自己住的那間被稱為“梁資政第”。大屋面積超2000平方米,僅花園就占地1000多平方米,園內有亭臺水榭、百年古栗和白木棉,堪稱西關大屋的典范。可惜的是,這座西關大屋在20世紀80年代被拆毀,如今僅剩模型陳列在荔灣博物館裡。
西關大屋
建築結構:外墻多以青磚石墻腳砌築,部分外墻為石米批蕩;大門均設矮腳吊扇門(腳門)、趟櫳、大門三大件;樓高多為二層,有些有四層,帶小陽臺,天臺設計。在空間結構的劃分上,為一正兩偏,正廳面積最大,前廳後房,兩側用房主要有偏廳、書房、臥室、廚房等,側開小門,設梯間通向二層,後設天井增加采光;而單間則是“竹筒屋”結構,面寬窄,進深可達幾十米。
門口“三大件”:腳門是高約1.7米左右的輕巧四扇對開小折門,上端多有各種圖案的木雕通花,如葡萄串、石榴花、松鼠等。腳門之後就是獨具嶺南特色的趟櫳,設滑軌,可推拉。最裡面的大門扇多用坤甸木或樟木制造,厚實堅固。三重門的設計考慮到瞭美觀、通風、采光、保護隱私、防盜的功用。
街坊:老住戶憶起舊時人情 新店主懷有西關情結
今年85歲的潘廣慶是荔灣地質辦的顧問,1947年,她來到寶源路30號附近居住,到現在已經住瞭七十多年瞭。潘婆婆向記者講述瞭她的西關生活:“平時會有人挑著雲吞、綠豆沙、杏仁糊賣,晚上7時後有人報更,‘有天燈,冇路燈,高佬點油燈,挑一個壺,打一下鑼’,有一次,報更人還抓到瞭半夜偷墻腳石的賊,因為他受瞭傷,我們一大早還去慰問。”
正如明勤第大門對聯“荔灣西關灑灑風騷迷吾魂”所書,寶源路作為西關“三寶”之一一直被街坊珍視。不過,記者留意到,好幾棟民居腳門的柱頭雕花有些脫落,釘瞭螺釘,二樓陽臺原本的瓶式欄桿多處缺損,被改成瞭簡易的欄板欄桿。房屋老舊,住戶搬離,沿街多是五金店、建材店、煤氣代充點、快遞點,印象中的寶源路多少有些頹敗。
不過,近日,很多街坊發現,寶源路沿街冒出瞭不少時髦的新店。記者走訪得知,這些店的經營者中不乏本土後生,其中不少有設計、建築的專業背景。他們的答案裡,除瞭商業經營的考量,還糅雜瞭經營者對廣州的情感記憶和對審美的個性化追求。
寶源路136號是一傢網紅理發店,墨綠和粉紅拼接的墻面、落地櫥窗、皮椅營造出強烈的復古感,四隻貓咪被安置在門口的玻璃櫥窗裡,這傢店因此也被街坊親切地稱為“貓咪發廊”。
主理人Mia告訴記者,他們2011年就來到瞭這裡,當時,寶源路隻有兩三傢潮店。記者瞭解到,店主都是地道廣州仔女,老板娘學室內設計出身,後來轉入美發行業,認識瞭在這附近工作的先生。“老板娘進行瞭復古風的改造,墻上的畫都是她畫的。後來店裡收養瞭四隻貓,又在空間裡增加瞭貓咪元素。其實,潮流不一定要去珠江新城追,西關也有。”Mia說。
寶源路中段有一傢北歐風面包店,店長謝先生是個土生土長的西關後生。手工烘焙坊要求有足夠大的空間,他一開始就想到瞭寶源路附近的獨棟建築,“首先是場地考慮,還有一些西關情結”。他還特地在門口保留瞭一扇滿洲窗木門。
而寶源路117號是一傢民宿,廣州小夫妻收集上萬件舊物打造主題民宿的故事引起瞭不少關註。工作人員小郭告訴記者,民宿所在的民居在20多年前就已坍塌,建築專業出身的林碧雲夫婦用鋼筋混凝土進行瞭重建,老板娘從坍塌、廢棄的建築裡收來青磚、花街磚用作室內裝修,保留瞭天井,還用從天光墟收來的黑白電視機、光盤封紙、錄音機、唱片機打造出不同的主題房,佈置出一個小小的廣州市井生活陳列空間。
專傢:
重視建築價值評估
建議整街統一保護
多年來,湯國華一直關註在寶源路的狀況。據湯國華介紹,寶源路掛的銘牌有三類,分別是“廣州市歷史建築”“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荔灣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我國很早就啟動瞭文保單位的認定,自上而下有各級保護單位,而廣州“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在2013年才被提出。文保單位管理責任人不得改變原建築立面、結構體系、色彩色調、基本平面佈局和有特色的內部裝飾等,不得損毀、擅自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相關的建築物以及其他設施,確需進行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的,確需進行裝飾、裝修的,應當依法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準。而歷史建築中,價值高、有可能被評為文保單位的,除瞭要進行外觀保護,對內部一些元素也要進行保護。價值較低的,要進行外觀保護。“文保單位的價值要高過歷史建築,保護力度更高。而歷史建築裡又有價值高低之分。那麼,價值認定就非常重要瞭,包括外觀、內部結構、構件、歷史等都要考察。”他說。
而他發現,早先掛牌的文保單位,其實缺少瞭最重要的價值評估環節,“早些年的保護理念還不夠,以為掛上牌就好瞭,後面的工作沒有做到位。沒有價值評估,就沒有保護指引,責任人就不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很容易損毀建築。”湯國華說。
對於寶源路的活化利用,湯國華建議編制整條街的統一的保護規劃,“對已掛牌的建築,如果是文保單位,改變使用功能要先向文廣新局報批,再進入辦消防、衛生、工商執照的流程。對於未掛牌的建築,商業化使用是不用報批文廣新局的。所以這也要求規劃、城管、文保部門聯動配合。”
鏈接:
寶源路片區微改造納入更新改造計劃
今年3月,廣州市政府印發實施瞭《廣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方案》,鼓勵歷史建築變身民宿、咖啡廳。記者瞭解到,寶源路片區微改造已被列入廣州2018年城市更新年度計劃,寶源片區也將實施更新改造,打造成一個舒適的步行體驗空間。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