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蓬江河北岸的墟頂老街在江門人心中有著特殊的位置——她被視為江門的城市原點,所有江門故事由此展開。在過去的600多年裡,墟頂老街見證瞭江門這座城市的風雨滄桑和光輝繁榮,也因此承載瞭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今,這個老街區早已不如過往熱鬧,卻因歷經滄桑多瞭幾分韻味,讓人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也能感悟過往的街巷回憶。
曾孕育江門城市雛形
墟頂老街,並不是一條街,從地理上來說,墟頂老街大致包含墟頂城市原點核心片區、白沙心學文化片區、北街工業遺址片區。其中,墟頂城市原點核心片區是墟頂老街最具代表性的一處。
據載,元末明初,江門的先輩在蓬萊山上開辟瞭一個墟場——“江門墟”。由於地勢低窪容易水浸,人們便開始修建青石板梯,最終建瞭33級青石板梯。這33級青石板梯就是當年的水埠頭——當時,人們乘船而來,在此上岸,前往位於江門墟的最高處,即墟頂街做買賣。據記載,江門墟形成之初,各行各業都在這裡做買賣,十分熱鬧,但秩序混亂,後來經過整治,才形成專門的銷售區域。
16世紀,墟頂街已發展成為興旺的商品交易市場,至清朝康熙年間,江門更成為粵西一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到明朝後期,江門河河道不斷收窄,變成陸地,形成瞭“新市”,即現在的蓮平路、興寧路、新市路一帶。隨著經濟發展,墟街繼續擴大,到清代,“墟頂”已成為江門政治商務中心,孕育出城市的雛形。
“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飯,過鳥避墟煙。日漾紅雲島,魚翻黃葉川。誰為問津者,莫上趁墟船。”明朝大儒陳白沙先生曾寫下五言律詩《江門墟》,生動地記載瞭江門墟頂街的繁盛之景。
古舊韻味保留完整
如今,曾經人聲鼎沸的墟頂街早已安靜下來,但沿著石階拾級而上,仍可感受這裡的昔日繁盛。走進墟頂街區,舊街小巷裡都泛著老江門昨日的畫卷。青瓦紅磚的老房子、樹蔭下三三兩兩的看報老人、偶爾擦肩而過的摩托車……在這裡,你可以與城市的喧囂暫別,靜下心來感受悠閑的老城風情。
今天的墟頂街區,包括京果街、賣雞地、餘慶裡、泰寧裡(缸瓦地)、接龍裡、東南盛街(糍街)、安龍裡(豬仔墟)、紅花社等地方。這些至今仍沿用或常被人提起的舊時地名,既樸實又充滿趣味,散發出濃厚的歷史韻味和地方特色。
位於墟頂片區中部的餘慶裡是一組建築群,相傳建於1913-1917年,每幢建築的屋內佈局一致,以外觀設計和巷道劃一的規格來造住房,共30多間房屋,是江門近代最早的“高檔住宅區”。時光荏苒,經過百年歲月的洗禮,曾經象征著富貴榮耀的“餘慶裡”青磚大屋,作為歷史見證者如今依舊矗立在此,隻是那斑駁的墻體、泛著暗啞光芒的木質趟櫳門,在提醒著遊人們這是百年老屋,這裡的每一堵墻,每一塊磚瓦,甚至每一扇門,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將被打造為江門城脈之一
曾經繁盛的墟街在歷經歲月後難免變得殘舊,所幸經過政府近年的修葺,墟頂老街這位“老者”也終於換上新裝。如今,破舊的路面已換上瞭磚石,曾經殘損破舊的墻面也已變得嶄新潔凈,讓人感覺耳目一新。
讓人期待的是,在江門市自然資源局本月公示的《江門市主城區城市景觀設計草案》中,墟頂老街被提及,將有望迎來發展新機遇。
根據《草案》,本次設計的總體景觀結構為“一軸一脈一網”,其中,“一脈”為千年城脈,分為“一主四支”,代表600年歷史風貌的白沙村-墟頂老街是主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草案》還提出將打造五條僑文化路徑,“墟街鄉愁路”正是其中一條,將成為江門僑文化大道的重要一員。
本版統籌:南都記者 曾育軍 本版采寫:南都記者 羅韻姿 通訊員 梁永超 李偉傑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