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區大東街道啟明一馬路9號,建於民國時期,二三層兩側設凸出陽臺,中間部分為六邊形體塊,整體均帶有豎向裝飾線條等特色工藝和構件,是越秀區保存較好的早期現代風格的民居建築。
透過蒙塵的滿洲窗,陽光化作五彩精靈透射在斑駁的南洋花階磚上,水磨石樓梯、鑄鐵花扶手、木雕趟櫳門,仿佛述說著一個塵封半世紀的故事。
12月11日,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對《廣州市第五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規劃》進行公示,保護名單包括善正樓、耀廬、竺園、華英醫院舊址、永安公司舊址等103處主要位於廣州老城歷史建築,規劃圖文並茂記錄瞭歷史建築內部的特色裝飾,揭開瞭老城歷史建築的神秘面紗。
航拍圖三維圖 造冊記錄更細致
水磨石樓梯、鑄鐵花扶手、人字形木地板,位於越秀區大塘街道文德北路75號內部的廣州留法同學會舊址,是廣州建築大師林克明在1934年設計的作品,建築內部仍保持當年風格。
新中國成立後,廣州留法同學會停止活動,首層作華南文聯辦公之用,曾作倉庫,現閑置,該建築被納入第五批歷史建築保護名單,為研究林克明大師的生平提供實物資料。
此次公示的103處歷史建築中,越秀區共27處,是廣州公共建築、摩登住宅,體現東山洋樓特色風貌和價值的建築代表;荔灣區共76處,是廣州商貿建築、騎樓,體現西關特色的風貌和價值建築代表。
本次規劃為歷史建築的利用提出瞭四大原則:合法、適度、多元和開放。鼓勵有條件的歷史建築采取定時開放、預約開放、掛牌介紹說明等多種形式對公眾開放。
與此前編制規劃的形式不同,第五批歷史建築保護規劃,增加瞭表現歷史建築及其周邊環境的航拍圖;增加瞭規劃管理單元編號;在核心價值要素信息圖裡增加瞭直觀體現價值要素位置分佈的三維簡圖,圖文並茂地記錄瞭歷史建築的當前面貌,為日後歷史建築的保護,以及建築遭受破壞後的執法提供瞭參考。
培正二橫路22號。
鼓勵發展文創 禁止用作倉庫
近期荔灣區的永慶坊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獲得社會的高度關註,被稱為廣州的網紅打卡點,上述名單的歷史建築如何進行活化呢?
對此廣州市國規委在文件中給出瞭建議,一是建議作為紀念場館、展覽館、博物館、旅遊觀光、休閑場所,鼓勵用於發展文化創意,開展地方文化研究;二是根據歷史建築的特點規模,作為居委會、社區議事廳、傢庭綜合服務中心、星光老年之傢、物業管理(含業主委員會)等,另外也可作為醫療衛生設施,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文化體育設施,如文化站、文化室、社區少年宮等。
對於民居類歷史建築,《規劃》建議在不影響歷史建築風貌,不損害歷史建築結構安全及其核心價值要素,符合結構、消防、環境衛生等專業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宜保留和延續居住功能,或作為民宿、客棧等使用。
廣州市國規委在發佈文件中明確要求,歷史建築禁止用作批發市場、工廠(傳統手工藝作坊除外)、倉庫、供水供電供熱燃氣等供應設施、加油加氣站、環衛環保設施。除以上共性的禁止性使用功能外,具體每處歷史建築的其他禁止性功能還會特別註明。
竺園,位於越秀區東山街道恤孤院路12-1號。
修繕指引清晰 不搞一刀切
南都記者瞭解到,對比文物部門公佈的文物保護建築名單,規劃部門公佈的歷史建築名單,保護的要求相對較靈活,不要求所有改動必須征求文物部門許可,部分不觸動原有歷史風貌特別是外立面風貌的,可以由業主根據要求指引進行修繕和改動。
目前大量的歷史建築產權較復雜,有的屬於私房、代管公房等,建築老化較嚴重,若修繕指引不夠明確,或修繕要求超出業主承受范圍,一些老樓隻能放棄整體修繕,隨著老樓的日漸衰敗,歷史文化街區難以呈現本來的歷史價值。
廣州著名的文保志願者、文保團體古粵秀色的創始人楊華輝表示,近年來相關部門從歷史文化街區的大范圍保護,到逐步細化面向有特定建築、特定構件的保護,指引更詳細精準,讓使用者和監管部門有更詳細的文件依據,是一種保護思維的進步。
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早在2007年生效,成為廣州第一個連片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以大量建於民國年間的“東山小洋樓”為特色,近十年來,新河浦片區成為遊客來穗必到的“打卡勝地”之一,如何保護“東山小洋樓”也成為各界關心的議題,本次《規劃》將春園後街12號、培正二橫路22號、新河浦二橫路29號等十處歷史建築也納入名單,進一步明確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重點。
楊華輝認為,現在保護方案做得越來越細致,哪些可以動,哪些不能動,做到明確指引,不搞一刀切,也是一種保護思維的進步。
“歷史建築如同古董,如果修繕保護得當,作為一件古董是會升值的,對於歷史建築的所有者來說是好事。”楊華輝表示。
第五批部分歷史建築介紹
越秀區大東街道啟明一馬路9號
建於民國時期,磚混結構,高3層。建築為早期現代風格,外墻為水刷石批蕩。正立面分為三部分,二三層兩側設凸出陽臺,中間部分為六邊形體塊,整體均帶有豎向裝飾線條等特色工藝和構件,是越秀區保存較好的早期現代風格的民居建築。
耀廬
建築位於越秀區大東街道署前一街5號,建於民國時期,高3層,磚混結構。建築為早期現代風格,紅磚墻,正立面為水刷石批蕩,立面為四柱三間分隔。建築前設院門,門額上有“耀廬”字樣。首層中部開門,上有拱券,中部有仿券心石裝飾構件。建築保存狀況較好,是越秀區保存較好的早期現代風格的民國時期建築。
建築外立面保護價值要素保存較好;東立面二、三層局部門窗後期擴寬改建,外接電線影響建築造型美觀度;建築內部保護價值要素保存較好。
春園後街12號
建築位於越秀區東山街道春園後街12號,位於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建於民國時期,外立面為紅磚墻砌築,入口立面為水刷石批蕩。建築入口樓梯兩側有弧形扶手,二層設陽臺,保留西式欄桿。頂層設西式山花等特色工藝和構件。內部地面花階地磚、木樓梯、鐵藝窗花、木框蝕花玻璃窗仍保留。建築保存狀況較好,是越秀區保存較好民國時期的獨立住宅。
竺園
建築位於越秀區東山街道恤孤院路12-1號,位於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建於民國時期,高3層。建築為中西結合風格的獨立住宅,外立面為清水紅磚墻砌築,中部設樓梯,大門上方有拱形亮子,內有鐵藝窗花。各層中部設凸出陽臺,鐵藝欄桿,紋樣別致。建築保存狀況較好,是越秀區保存較好的民國時期中西結合風格的獨立住宅。
恤孤院路12號
建築位於越秀區東山街道恤孤院路12號,位於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建於民國時期。建築中部,為伊斯蘭風格裝飾拱門。1946-1949年為第三區公路工程管理局,1949-1953年為華南公路工程指揮部廣州材料供應站,1953年起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交通部。建築外墻為清水紅磚墻砌築,西式欄桿、西式柱式等特色工藝和構件仍保留,是越秀區少見的體量較大的中西結合風格的獨立住宅。
采寫:南都記者 吳廣宇
攝影:南都記者 梁煒培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