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之魂 在於“頭啖湯”

粵菜之魂 在於“頭啖湯”

“吳財記面傢”的面,色香味俱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攝

粵菜之魂 在於“頭啖湯”

“消失的名菜”盛宴,廚師在準備菜式。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攝

粵菜之魂 在於“頭啖湯”

吳錦星在煮雲吞面。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攝

粵菜之魂 在於“頭啖湯”

老火煲湯,講究的是火候與耐心。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韻樺攝

掃碼看中酒名廚演示“脆皮糯米雞”制作過程。

讓城市留住記憶 讓人們記住鄉愁。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粵韻周刊》,與您一起領略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延不絕的文脈書香;與您一起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粵菜之所以長盛不衰,正在於擁有“鮮活生猛”的傳統基因,不因循守舊,敢為人先,這是粵菜骨子裡的文化品質。何以見得?從飲“頭啖湯”的廣府口頭禪裡可見一斑。充滿智慧的廣府人善於將人生的大道理以日常飲食比喻之:第一口湯總是最新鮮的,要嘗到最新鮮的第一口湯,就要敢於爭先創新,這便是先鋒意識,也是創新、革新意識的原點。因時求變,是粵菜永葆活力的密碼。

統籌/馮鏡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繁瑩

千年粵菜史,正是一部不斷勇嘗“頭啖湯”的發展史。

粵菜以“鮮活生猛”著稱,一如那些鮮蹦活跳的食材——河鮮、海鮮。廣東物產特別豐富,唾手可得,烹而食之,由此養成喜好鮮活、生猛的飲食習慣。

20世紀八十年代,廣東出品的一部電影《雅馬哈魚檔》,就是展現廣東人如何將生猛的河鮮、海鮮遠銷至全國各地的。

粵菜之所以長盛不衰,正在於擁有“鮮活生猛”的基因,不因循守舊,慣於創新。因時求變,是粵菜永葆活力的“密碼”。

早在上世紀40年代中末期,廣州一些知名酒樓紛紛推出“星期美點”吸引大眾。“星期美點”意指每周變換推介一批精美點心應市。當年的許多新品種經歷時代考驗存留瞭下來,成為今日我們所說的“傳統點心”,它們囊括瞭宮廷面點、京津風味、姑蘇特色、淮陽小吃及西式糕、餅的技藝,融會貫通,博采眾長。

廣州市政府與友好城市福岡於1982年展開飲食交流與合作。象形點心廣州市非遺傳承領頭人王金鏡當年被派駐擔任點心師長,他帶去的象形點心引起當地關註。當時日本電視臺采訪王金鏡時問及他能做出多少種點心。王金鏡答出讓大傢為之驚嘆的數字:“我起碼能做出2000種點心,我的師傅羅坤至少能做出4000種。”

廣州擁有一批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品牌:廣州酒傢、陶陶居、北園、泮溪酒傢、大同酒傢……它們是粵菜歷史長河中的“明珠”,如今光彩不減,在探索中成功走出瞭新路徑。

百年老字號陶陶居走出西關,將全手工現場制作的茶點帶到購物中心內,為年輕人提供瞭一個嘆正宗茶點的好去處。95後廣州女孩謝依有一張陶陶居吃飯必點清單:冰鎮咕嚕肉、芝士焗糯米雞、啫啫生菜煲……“驚喜”是她的第一感受。

陶陶居負責人尹江波說,陶陶居不斷創新出品,但同時敬畏傳統手藝。如芝士糯米雞,是對傳統的致敬,廚師在原有傳統糯米雞的基礎上進行重組,口味上融合瞭秘制卡珍芝士醬,在擺盤上與西式的披薩造型相融合。糯米雞保留瞭傳統的荷葉味,它還多一份神秘感,未試之人,唯有撥開芝士才見“糯米雞”真身。

短短幾年,陶陶居已在全國佈局30傢門店,主要集中於北上廣深,門前排隊是“傢常便飯”,去年全新亮相的第十甫路總店更是“一位難求”。騎樓、西關老街、趟櫳門、滿洲窗、花階磚……吸引無數年輕人前往“打卡”。

廣州酒傢新生代門店同樣註重提煉廣府文化的風韻氣質,靈活運用現代建築技術,融合滿洲窗、水墨燈飾、鍋耳墻等嶺南特色傳統建築元素,打造廣府文化場景的沉浸式體驗。

粵菜文化在推陳出新中展示勃勃生機。新生代的粵菜廚師將簡約、綠色、人文、交流等註入粵菜:在法國鵝肝上玩起潮汕鹵水,用意大利香醋替代白醋中和油脂,叫魚子醬來做“配角”……這是新派粵菜廚師Seven的作品,他用跳躍的思維創新研發現代粵菜,令食客耳目一新。

據廣州酒傢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趙利平介紹,廣州酒傢聯合文史、飲食等領域的知名專傢學者,廣泛搜集歷史文獻,深入挖掘經典菜譜,先後開發瞭滿漢大全筵、五朝宴、南越王宴、民國粵味宴等經典文化筵席,以此闡釋“食在廣州”的文化魅力。

粵菜“走出去” 可追溯到1843年上海開埠

廣東地處中西文化與南北文化,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之交匯處,誕生於其中的粵菜,自然肩負著“走出去”的歷史使命。

粵菜“走出去”,可追溯到1843年上海開埠。當時大量廣東商人逐鹿上海灘。隨即,大量粵菜館走進上海。優質的粵菜出品迅速征服瞭文人墨客、當地居民和客商,“食在廣州”不脛而走。據施曉燕《魯迅在上海的居住與飲食》中說,民國時期,上海粵菜最為發達。報刊上關於上海飲食的專門文章,數說粵菜的篇幅最多。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粵菜影響力從南粵向內地擴大,華夏大地的許多大城市相繼開設瞭粵菜餐館。吃粵菜成為時髦,也成為身份的象征。

外地粉絲打“飛的”

專赴廣州品粵菜

陳先生生活在北京,透過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等美食紀錄片的熱播,對廣州美食早已心向往之。一次,他前往新加坡旅行,專程繞道經停廣州,慕名跑去炳勝酒傢吃瞭一頓粵菜,才發覺什麼叫正宗粵菜。

林先生生活在杭州,自稱是個吃貨,自從看瞭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和《尋味順德》等美食紀錄片,一直念念不忘,特別是對片中展示的地處老西關的一傢竹升面店印象深刻。一次,他趁出差廣州的機會,專程“按圖索驥”跑到那傢竹升面店去“幫襯”。不料,這傢竹升面店門庭若市,人們往往要排上好幾百米長的隊,才能嘗到美味。雖然耗費瞭時間,但林先生卻認為很值,不枉此行:他在排隊時看到瞭竹升面獨特的制作過程,為之叫絕。

食在廣州,味在西關。林先生發現,老西關的小吃美食多達數十種,每一種都大有來頭。一路走來,沿街檔口擺賣的牛雜、牛三星、炒田螺等小吃讓他垂涎三尺,大快朵頤。有時為瞭分清艇仔粥與及第粥、拉腸與豬腸粉的差別,他會一口氣點上,大飽口福之餘,自己卻幾乎吃撐瞭。這些老西關小吃的多樣性和美味,令他終於明白廣州何以在全球有美食之都的美譽瞭。

“食在廣州”在今天綻放出更絢爛的風采。

一啖雲吞面 幾多西關情

父子兩代人接力42年 打造街知巷聞的特色雲吞面店

小店堅持用竹升來壓面,保留足夠的麥香味。雲吞肉餡堅持使用精選部位的豬肉,不添加鮮蝦或者鮑魚等材料,隻為瞭保持傳統西關雲吞的樸素鮮味。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青磚瓦、高屋脊、斑駁而高大的趟櫳門上掛著一張簡樸的木板招牌:“吳財記面傢”。舊時的青磚瓦與老古井依舊保留在店裡,椅子上的木板刻著雲吞面“用語”:“細蓉”、“大蓉”、“錦鹵雲吞”……這傢藏在荔灣大同路和隆裡、僅有四五十平方米的雲吞面小店,在周末人流高峰時能賣出上千碗雲吞面。

多年來,吳財記吸引瞭不計其數的外地朋友前來打卡,疫情前甚至還有不少外國朋友不遠千裡慕名而來。十年前,主理人吳錦雲、吳錦星兩兄弟已經在門前立瞭一塊英文招牌,以便外國食客尋覓。

“雲吞面的湯底十分重要。我們每天凌晨從三點半開始熬湯,淡水蝦子、蝦米,再加金華火腿、豬骨和大地魚熬足3個鐘頭。熬好的湯仍然需要有湯渣坐鎮,用來煮雲吞面,才有那熟悉的雲吞面風味。”吳錦雲告訴記者,每一種食材大有講究,比如大地魚可分為“沙地”、“油地”和“赤地”,進貨價從10元/斤到70元/斤不等,質量最好的要屬“油地”,肉厚而油分高。店中所用的正是“油地”,用熱力烘過,逼出大地魚之香,才用來煲湯,“一啖湯”水鮮香甜。

如今,吳傢兄弟依舊堅持用竹升來壓面,保留瞭足夠的麥香味,後期再以機器來平衡面條的厚薄度、切割面條。和面用的堿水是有上百年歷史的陳村食用堿水,爽中帶有麥香,這是嚴格把控走堿時間的“成果”。至於雲吞面中的重頭戲——雲吞,小店堅持隻用精選部位的豬肉,不添加鮮蝦或鮑魚等復雜材料,隻為瞭保持傳統西關雲吞的樸素鮮味。豬肉須經過手工挑除筋與網油,最後可用的僅六七成。此外,肉餡全用手工切,一粒粒肥瘦均勻。薄薄的雲吞皮裹著精制過的豬肉,小巧玲瓏,肉香皮薄,一口一個,滋味甩開鮮蝦餡幾條大街。

吳錦雲制作雲吞面的手藝是從父親那兒學來的。1953年,吳財記還是街邊一個路邊攤,經過現在的主理人吳錦雲、吳錦星兩兄弟及其父親兩代人長達42年的努力,小店漸漸成為今日街知巷聞的特色雲吞面店。至今,他們仍采取傢庭式經營,所有出品皆由兄弟倆親自打理。2019年,吳財記的“廣式雲吞面制作技藝”獲評“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連續4年摘得廣州米其林指南的“餐盤獎”。

前幾年,吳錦雲將對面的西關大屋也租下來,把旁邊的大屋買瞭下來,打通做成一間帶“博物館”性質的雲吞面店,他希望能將廣式雲吞面的技能傳承、發揚光大。

漂洋過海

廣式美食

香飄海外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粵菜文化秉承著嶺南文化的精髓,自萌芽之日起就有一種海洋般博大的胸懷。

有人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廣東人,有廣東人的地方就有粵菜。《中國粵菜故事》一書講述,嶺南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端,扇形向海,正是這樣的地理優勢造就瞭嶺南文化的海洋特質。在粵菜體系中,海洋屬性早已上升到精神價值層面。

最早將粵菜帶到世界各地的,是旅居海外的華僑。據《中國粵菜故事》記錄,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廣東移民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因思念傢鄉,加之務實勤奮,便通過開食檔賣傢鄉菜來“炒更”,無意間將粵菜引入當地,讓咕嚕肉成為瞭美國人熟悉的粵菜。

粵菜很快成為唐人街最紅火的生意之一,1852年的《上加利福尼亞報》曾寫道:“在一段時間內,這個城市幾乎所有的餐館都是由華人經營的。”據史料記載,19世紀六七十年代,有訪美的中國官員在日記中記錄瞭他們在舊金山品嘗到的粵菜:“食於遠芳樓,山珍海味,烹調悉如內地。”2010年,廣州著名小吃炒河粉被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評為年度十大美食的冠軍。

類似情況發生在華人移民的世界各地。如果說早期的傳播是無心插柳,那麼後來粵菜走向世界則是主動為之。隨著廣府人足跡遍及全球,廣式菜肴隨之出洋,“食在廣州”香飄海外。

在全國各大菜系擂臺戰中,粵菜多次加冕冠軍。

1993年底,白天鵝賓館第一次參加全國烹飪技術大賽。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各大菜系依據一定的評分標準仍可以一分高下。白天鵝賓館一出手就石破天驚,獲得最高榮譽的團體金牌。比賽成績由展臺和銷售兩項確定,白天鵝賓館制作銷售的菜點色澤搶眼、味道絕佳,令觀摩的市民和行傢拍手叫好。十年後,白天鵝賓館再次出征全國烹飪技術大賽,獲得團體金牌。

歲月悠悠, “食在廣州”香飄海外,生動講述廣州故事,也印證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深刻哲理。“食在廣州”不斷厚植著城市文化底蘊,讓城市留下香甜記憶,讓人們記住綿綿鄉愁。

掃碼看名廚

展示百年廚藝

“百年前的粵菜師傅,是如何‘吃雞’的?‘消失的名菜’裡的脆皮糯米雞就解答瞭這個問題。”在中國大酒店的“後廚重地”,徐錦輝師傅向記者還原瞭這道菜式的精彩制作過程。

掃上方二維碼,欣賞古法名菜“脆皮糯米雞”制作工序,品味百年工藝。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0)
华夏门网的头像华夏门网
上一篇 2024年10月19日
下一篇 2024年8月17日

相关推荐

  • 假期跟著首店吃美食,湘菜、粵菜、港式點心“排隊王”紮堆京城

    熱辣的湘菜,精致的粵菜,吃一口就感到“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的港式點心⋯⋯各地的“排隊王”美味紛紛在北京開出首店,讓大傢在傢門口就能吃到各地的正宗味道。 *陶陶居:百年老字號新菜上線 去年11月,有著140多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陶陶居北京首店正式開業,廣州的早茶文化正式進入京城。門店中的滿洲窗、趟櫳門、花階磚,原汁原味的粵菜,服務員之間那些你雖然聽不懂、卻似曾…

    趟栊门 2024年10月16日
    00
  • 世園會廣東園“先聲奪人” 粵劇小調穿墻過

    新京報快訊(記者 薑慧梓)中華園藝展區與國際館一道之隔,一腳踏進展區,還來不及細看,就有粵劇小調穿墻而過,飄進耳朵裡。尋聲音探去,“先聲奪人”的廣東園終於露出全貌。 展園入口處運用瞭頗具西關大屋特色的防盜門設計。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遊客在潮州金漆木雕前留影。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廣東園正門的設計采用嶺南傳統建築形式,匾額上書“南粵園”,門口設置一小…

    趟栊门 2024年9月12日
    30
  • 咖啡,蓬江的另一副面孔

    (一) 一個外地人來江門蓬江,到九中街飲過喜茶、佈維記,到地王飲過燒檸和鄰裡,然後感嘆:江門果然是奶茶之都!殊不知,隻看到瞭它年輕的一面。 咖啡,像一股潛流,漸漸成為江門的一副深層面孔。 去年,江門市舉辦瞭第一屆咖啡文化周,在五邑華僑廣場;蓬江區也不遑多讓,潮連島的咖啡慈善會,濱江藝術公園的咖啡音樂節亦是高朋滿座、勝友如雲。咖啡文化的迅速發展得益於新開咖啡館…

    趟栊门 2024年9月25日
    10
  • 來廣州第一次參加這麼有趣的citywalk

    少年們帶領外國友人在永慶坊街區參觀遊覽。 如果帶著外國友人遊覽廣州,哪些景點最能展現廣州城市發展的脈絡?其中,哪些是你的心水之選呢?2024“廣州新時代少年說”第二期,“廣州新時代好少年宣講團”迎來瞭新的挑戰。這次,宣講團的五位成員郭芃、柯浵琳、林靖博、羅妙章和吳清楓作為廣州國際導遊,帶領著兩位外國朋友在廣州進行瞭一場至西向東、穿越古今、探索城脈發展的城市更…

    趟栊门 2024年9月26日
    20
  • 廣州最值得逛的8條馬路,去過5條,才算真正來過廣州

    如果說,美食是打開廣州的方式之一。那麼,當你嘆過早茶,嘗過生猛海鮮,吃過靈魂宵夜後,你會忍不住思量這座城市,除瞭美食之外,還有哪些方式,可以更接地氣的瞭解廣州呢? 逛街,是正確打開廣州的方式之一。 廣州這座城市的馬路上,那些沿街的建築,商鋪,街角的咖啡店,車來人往的氣象,都可以讓你非常直觀感受到這座城市的人文和生活氣息。而廣州這8條馬路,除瞭好吃好逛之外,還…

    趟栊门 2024年9月18日
    10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