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江橋。
近處為光明橋,遠處為岐江橋。
洪奇瀝大橋。
外海大橋。
中山港大橋。
鄉村振興篇——夢中的那一座橋
岐江河是中山人的母親河,流經中山境內近半鎮街,也見證瞭城市的發展變遷。岐江河東往廣州西出澳門,與東江和西江兩大河相連,是中山“水路輻射”的中心。
中山自古以來擅造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山有大大小小的橋梁超過500座。進入新時代,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中山人正在造更多的橋,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促珠江口東西岸共榮,中山,正邁入“大橋時代”。
中山人母親河上20多座橋 記錄城市發展變遷
包括岐江橋,岐江河上有20多座橋。光明橋、員峰橋、中山一橋、中山二橋、蝴蝶橋、板芙大橋、岐江河大橋、芙蓉大橋、中山港大橋、東河橋、康華橋、東明橋、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大橋、古神公路石岐河大橋……這些橋見證瞭岐江兩岸的發展,記錄瞭中山人來來往往的生活日常。
光明橋與岐江橋交相輝映。光明橋上的燈柱及護欄有別於中山的任何一座橋梁,外觀新穎、富現代感,是繼岐江公園、金字山隧道後中山的又一新亮點。
員峰橋全長不足百米,是老石岐人出入城區常使用的主力橋梁之一,員峰橋橋面經過多次修繕擴寬,並在2011年進行瞭一次大改容,其兩邊橋頭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山古建築“趟櫳門”。
2008年6月27日,中山市長江路大橋通車,如今它是中山最繁忙的交通線之一。大橋結構新穎獨特,猶如蝴蝶展翅,被中山人親切地稱為“蝴蝶橋”,也是國內首座蝴蝶拱形橋。
南外環岐江河大橋改建後,全長約1340米,主橋長為153米,結構為雙層鋼桁架拱橋,下層為南外環路,上層為在建的中開高速,是中山市城區內的首座雙層橋。
1992年落成的中山港大橋,是當時全省最長的橋梁。大橋橫跨小欖水道和石岐水道,連接著火炬開發區、民眾、港口等鎮街,也是連接中山與廣州的重要通道之一。擴建後的中山港大橋於2016年正式通車,新橋主橋有兩座主塔,外觀近似兩個古典花瓶,曲線優美;共有斜拉索144根,設計壽命為100年,也是當時中山市跨度最大的斜拉式結構特大橋。
中山港大橋是中山市的重要地標之一,具有極高的交通價值和歷史意義。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它一直是中山港與外界聯系的重要樞紐,見證瞭中山市的快速發展和變化。它已經成為中山市東南部地區的交通要道,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提升城市形象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大小小超500座橋 中山正邁入“大橋時代”
從岐江河放眼中山全市,中山全市有外江13條,內河湧1041條,河網密佈,流域寬廣。在珠江八大出海水道中,就有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條河道流經中山。
面對阡陌縱橫的水網,中山自古以來擅造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山有大大小小的橋梁超過500座。日益頻繁的水上交通,把中山各鎮街緊密聯系在一起,持續不斷的中外通商,將中山與外界連在一起。
1988年5月1日,從中山市古鎮鎮跨江連接江門市的外海公路大橋竣工通車,打開瞭中山的西北出口大門。大橋全長1769米,可通航5000噸級輪船,曾是廣東省最大的公路橋。
2015年7月1日,位於中山市港口鎮的廣珠中線二期工程項目大南沙特大橋建成通車。大橋跨越小欖水道,全橋長1350米,主橋為三跨雙塔雙索混凝土梁斜拉橋。大橋日均通車6萬餘輛,極大地促進瞭三角、阜沙等鎮街與城區的快速聯動。
2021年,105國道半互通立交橋通車,打通瞭十水線“最後一公裡”,從小欖到東鳳、南頭、阜沙、三角等地多瞭一個選擇。
還有沙口大橋、逸仙水庫橋、南頭大橋、東阜大橋、新沙大橋、黃沙瀝大橋……每一座過江通道都像一條城市“動脈”,為城市發展輸送生生不息的能量。
岐江橋 中山史上最早的一座開合橋 凝聚幾代人情結
提到瞭中山市現存年代最久遠的雙美橋,就不得不提到中山史上最早的一座開合橋——岐江橋。
據史料記載,新中國成立前,岐江上並沒有橋梁,行人商旅來往於河的東西兩岸,隻能依靠艄公擺渡。“石岐晚渡”成為“香山八景”中的一景。上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石岐已經成為珠三角的重鎮,石岐東西兩面的公路網已初步出現,但因為岐江河道的阻隔,東西兩條公路互不相連,交通仍然不便。
1931年,中山縣縣長楊子毅下決心在岐江上修橋,但工程僅進行瞭幾個月,隻立瞭四個橋柱。抗戰期間,縣政府曾在原建橋處搭建一座簡易竹橋,方便百姓疏散躲避空襲。竹橋隻在空襲警報鳴響時才開放,平時關閉。
直到1951年1月1日,由石岐商會牽頭負責籌錢,在南下的解放大軍協助下,耗資2.17億元(舊幣,相當於2.17萬元人民幣)的岐江橋首次建成通車。該橋長70米,寬4米,兩邊用木頭搭建,中間設浮船,可開合橋面,方便船隻通行,從此改變瞭岐江兩岸無橋的歷史。至今,岐江橋已成瞭中山市的著名地標。
1977年2月,以粵中船廠為施工主體所建成的混凝土和鋼板結構組合的電動吊橋,成為瞭岐江橋的特有形態。77版岐江橋用瞭36年,因橋梁老化已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於2013年5月27日拆除重建。
2014新版岐江橋結構和樣貌與原來一樣,依然是鐵橋開合的方式,保留瞭鮮艷的紅色。考慮到岐江橋連接富華與步行街兩個商圈,人流量較大,所以人行道每邊拓寬瞭50厘米,整座橋拓寬瞭1米。新岐江橋采用舊橋跨徑一致的佈置,全橋長74.7米,橋寬20米,由原來兩車道擴寬至四車道,2014年7月31日建成試通車,橋梁設計荷載標準提高至公路Ⅰ級設計荷載標準。
從全木建造用船開合的浮橋,到水泥鋼筋建造的鋼鐵吊橋,在城市中心可開可合,這種特色,在國內少見。岐江橋,凝聚瞭幾代中山人的情結,它已不僅是一座建築物,而是中山經濟、文化、歷史的見證者,更成為瞭中山旅遊的一道獨特風景、一個城市的標志。
岐江橋自建成至今,一直都堅持在規定的時間內開橋、合橋,保證中山航運。這種定時開合的做法,已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許多海外華僑出國多年後,還專門回來看看岐江橋開合的場景。
05-07版 采寫/整理:南都記者 侯玉曉 攝影:南都記者 吳進
資料來源:中山市檔案館、中山市志、中山年鑒、中山故事、中山發佈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