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坊是“商旅”融合發展的樣本,有更直接的消費收益推動商傢保持活力。 南都拍客 馮健文 攝
泮塘五約老街區上的商鋪。“古村+文創”的獨特模式,有效激發瞭泮塘五約的活力。
泮塘五約引入商戶60多傢,有茶藝、武術、古琴、音樂傳播、攝影設計多種業態。
荔灣
在微改造留下的原樣街區空間中,荔灣探索文商旅融合之路。在資金壓力下,更多的歷史文化街區如何以文商旅融合實現活化,這是荔灣面臨的新選擇。
定位為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廣州市荔灣區擁有全市超一半的歷史文化街區。巨量的歷史文化資源為荔灣區開展文商旅融合奠定瞭文化基礎。但對一個老城區而言,這些歷史文化資源附著在年久失修的西關騎樓、西關大屋等嶺南風格建築中,以及供水、供電、排水、衛生水平不足的整體街區中。
這使得荔灣區開展文商旅融合需以城市更新為前提。荔灣區采用微改造模式進行城市更新,遵循“修舊如舊”整體原則,用“繡花”功夫修補殘舊的街區空間,保留瞭原汁原味的嶺南西關風貌。
與“拆舊建新”先破後立不同,在微改造的底色上,荔灣區文商旅融合進行瞭“不破而立”的探索。這使得荔灣區的文商旅融合要在原樣的街區空間中進行,兼顧原住民生活習慣,一些資金上的壓力也亟須解決。
保護
轉“征拆”為“繡花”
原貌呈現嶺南西關風貌風情
荔灣區擁有7.12平方公裡的歷史城區,占全市34.9%,永慶坊就坐落其中。於2016年開放的永慶坊成為觀察荔灣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保護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歷經“拆舊建新”的全面改造不得後,荔灣區順勢而為采用“修舊如舊”的微改造模式,用“繡花功夫”保護保留瞭永慶坊,乃至恩寧路片區的西關舊城風貌。
在永慶坊,荔灣區保留瞭原有“三橫五縱”的街區格局,對老建築傳統歷史風貌實施立面修復,內部結構先鑒定再加固,更好更細保留老建築風貌特色,保留騎樓街、麻石路、趟櫳門、滿洲窗等嶺南特色建築風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風貌建築等83處建築遺產、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部予以保留,完成僑房修繕11處,還原1.2公裡騎樓街傳統風貌。
同樣經歷瞭“拆而不得”的文旅景點還有泮塘五約。泮塘五約位於荔枝灣湧邊嶺南古村泮塘村內,擁有900餘年的歷史底蘊,至今仍保留清朝時期典型樸素的鄉土聚落風貌特征和完整格局。
2007年,因荔灣湖公園擴建,荔灣湖公園邊上的泮塘五約被列入征拆范圍。500戶居民中有300戶同意遷走,征拆工作陷入停滯。2006年,泮塘五約的改造因“微改造”迎來轉機,成為廣州首個以“保留”為目的的城市更新項目。
泮塘五約的改造在維持現狀格局基本不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肌理,對建築物進行局部重建、功能置換、保留修繕,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保護現有歷史文化資源,完善基礎設施。
在此原則下,泮塘五約改造項目分別於2017年和2019年分兩期進行。在改造中,荔灣區對歷史建築進行勘察評估,針對建築構件殘舊、外墻脫落等不同情形,采取相應的修繕方案。荔灣區還梳理瞭泮塘五約的鄉村社會組織關系和鄉村宗族體系,在此基礎上明確原有街區格局在承辦民俗活動、承載社會交往上的獨特作用,在改造中尊重街區格局,復原鎮水石獅與社稷之神石碑等歷史地景,使三官古廟、龍舟埠頭、石匾楹聯等標志物各安其位,保留“青磚屋、黑瓦頂、麻石道、古樹木”等歷史要素。
現仍居住於泮塘五約的原住民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及,泮塘五約的歷史文化,隻要人未遷走,就能夠傳承下去。當前,泮塘五約有60%以上的原住民。
永慶坊和泮塘五約為荔灣區在推進城市更新過程中保護歷史文化開瞭一個頭,起到示范作用。廣州市共有26片歷史文化街區,荔灣擁有14片,占全市54%。可以預見的是,這些歷史文化街區的原住民不會因城市更新,遷居異地。其中涉及到的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居民建築,也將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得到最接近原貌的呈現。
今年4月,國傢住建部和發改委出臺瞭《歷史文化名城和街區等保護提升項目建設指南(試行)》,強調瞭對歷史街區要科學保護,重視以用促保,明確瞭建設內容和要求。廣州市一級也有《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廣州市傳統風貌建築保護規定》、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利用規劃》等系列文件護航歷史文化保護。
為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進行把關,確保改造工作不走樣,荔灣區發佈瞭《荔灣區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方案》,並同步配套制定瞭工作機制和相關指引文件。
2024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用足“繡花”功夫,高標準完成耀華大街、多寶路、恩寧路、和平中以及上下九—第十甫等歷史文化街區首開區改造,推動華林寺等8個歷史文化街區啟動建設。
記者從荔灣區住建局瞭解到,當前,逢源大街-荔灣湖街區已完工;耀華大街、多寶路、恩寧路、和平中、上下九-第十甫(一期)等5個街區正在對標永慶坊,高標準推進實施;上下九-第十甫(二期)、昌華大街、光復中等7個街區正在同步推進現場實施,光復南街區正在推進實施方案報批。
活化
不同融合模式共存
文旅or商旅,荔灣伺機而行
永慶坊和泮塘五約也是荔灣區在微改造後的街區空間中進行文商旅融合探索的樣本。它們呈現出瞭兩種不同的文商旅融合模式,但都獲得來自外界的高度認可。
2020年8月,永慶坊景區順利通過國傢4A級旅遊景區創建驗收和授牌,2022年1月再次榮獲國字招牌——入選首批國傢級旅遊休閑街區。永慶坊二期在2020年12月25日全面開街,高峰時節遊客流量增加到18萬人次/日。
泮塘古村作為街區樂購新場景入選廣東省首批50傢“粵式新潮流”廣東文旅消費新業態熱門場景名單。
如果一定要從“文商旅”三個字中區別兩者的融合方向,那麼永慶坊偏向“商旅”,泮塘五約偏向“文旅”。
現如今走進永慶坊,嶺南特色小吃和文創產品等與傳統建築融洽共存,讓市民遊客有許多機會掏錢買單。荔灣區住建局介紹,永慶坊開街以來,堅持以“產業升級”煥發經濟新活力,重點以“文化引領、堅持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甄選高品質、做強夜經濟”為業態導入原則,全面推進招商。
永慶坊一期致力成為國民品牌煥新首選的城市展廳,先後引進瞭永慶食集、老字號南信雙皮奶等30多傢特色品牌。永慶坊二期致力打造廣州城西“夜經濟”地標,打造引進瞭以粵劇為主題的瞻雲酒店、老字號東湖酒傢等。
泮塘五約則完全不同。在這裡,你不會遇見如永慶坊一樣多的消費機會,但是本土嶺南水鄉環境、非遺文化空間,以及原住民生活場景會讓你圍繞著“文化”有多層次的感受。
荔灣區向泮塘五約有方向性地引入藝術傢工匠作坊、新青年藝術創作工作室、傳統文化展示交流空間。目前,泮塘五約所在的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已經引入商戶60多傢,既有茶藝、香道、醒獅、武術、古琴等傳統文化業態,也有音樂傳播、綠植休閑創作、攝影設計等年輕時尚業態,形成瞭“古村+文創”的獨特模式,有效激發瞭古村活力,提升瞭街區人氣。
永慶坊旨在激活消費,泮塘五約旨在激活文化。前者有更直接的消費收益推動商傢保持活力,對於後者,荔灣區采用瞭合約形式。該街區建立瞭7項業態準入門檻和相應的退出機制,通過合同文書的形式與進駐商戶約定文化業態經營范圍、每天及每周開放時間(每周不少於6天、每天不少於8小時),每年定期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每年不少於4次)。
泮塘五約踐行瞭荔灣作為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的一份使命,更像是一片給嶺南文化從業堅守者提供的一份樂土,成為他們相互交流、展銷產品的好地方。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來到這裡,記者從荔灣區文旅融合中心瞭解到,泮塘五約所引入的名師工作室,95%以上來自荔灣區外。
在活動的舉辦上,永慶坊和泮塘五約也有些許不同。永慶坊的活動更顯時尚,泮塘五約則更顯傳統。泮塘五約所在街區內的藝術傢工匠與泮塘村民共同創作瞭首支以歷史文化街區為主題背景的歌曲《泮塘之約》。荔灣區還邀請本村新舊村民,以第三方視角講述泮塘故事,編輯出版《泮塘古仔》。這些都透露出荔灣區在泮塘五約的“文”上下功夫。
永慶坊和泮塘五約的一大共同點體現在,均是在微改造後的空間中進行文商旅融合。其不僅體現在街區空間得到瞭原貌展示,還體現在街區既是旅遊景區,也是居民社區。泮塘五約原住民比例達較高,荔灣區選擇突出“文旅”,也是為原住民留住一份少受打擾的清凈,少瞭一份永慶坊的熱鬧喧囂。
更多的歷史文化街區將會如何參考永慶坊和泮塘五約在文商旅融合上的經驗,這一問題目前大眾仍未得知荔灣區將如何抉擇。財政資金的壓力是影響選擇的關鍵。
保障
文商旅自我造血能力提升
荔灣亟須緩解資金壓力
在“拆舊建新”的模式中,政府部門負責土地收儲和拆遷賠償,然後向企業出讓土地使用權,收取土地使用費,實現資金鏈閉環。但微改造不同,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方,政府部門不僅無法依靠“拆舊建新”的模式的城市發展募得資金,反而還要為眼下的民生硬設施投入資金。
而政府部門能做的便是,爭取來自市場的支持。在永慶坊項目上,荔灣區為緩解資金壓力,通過BOT(建設-運營-移交)方式引入廣州萬科作為合作企業,由萬科負責改造和運營,15年運營期滿後,將項目無條件移交回政府。
通過這一模式,荔灣區在永慶坊項目上解決瞭資金壓力,但泮塘五約項目的資金壓力則一直存在。泮塘五約在完成微改造後,由區文旅融合中心牽頭管理運營,區內給予人財物方面的支持。
頂著這份資金壓力,荔灣區才能在泮塘五約的產業導入準則方面,掌握更多主動權,甚至可以直接更優惠的租金,吸引更優質的嶺南文化傳承保護人士來到荔灣,來到泮塘五約,豐富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的內涵。
當前,面臨更大范圍的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這份資金壓力來得更明顯。荔灣區住建局回復南都采訪時表示,目前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資金來源,一是積極爭取上級財政獎補、專項資金支持;二是區財政資金,主要通過申請專項債解決。
6月21日,荔灣區住建局發佈《廣州市荔灣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利用項目工程績效自評報告》。該報告所提項目規劃范圍包含瞭6個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工程,項目總投資約為41.32億元。
2023年,荔灣區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36.8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136.45億元。兩相對比,可見荔灣區緩解資金壓力的緊迫性。
不過,初有成效的文商旅融合也一定程度上促進瞭消費,實現瞭一定程度的自我造血,數據顯示造血能力有所提升。荔灣區商促局重點打造大西關(上下九-永慶坊)嶺南特色商圈,在商圈發展中特別註意發揮嶺南傳統文化、非遺文化吸引力,結合永慶坊、上下九等重點商業點位發展、打造嶺南文化引領型國際消費中心。
春節期間,大西關(上下九-永慶坊)商圈日均客流量超35萬人次,其中永慶坊(含粵劇藝術博物館)春節期間最高日人流量達11萬人次,同比去年增長44.5%。
在經濟數據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最能直觀體現文商旅融合在消費上的效益。近5年的數據顯示,2019年荔灣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87.49億元,2023年為711.15億元,相比增長34.42%,遠高於同期GDP增速。
在推進“百千萬工程”中,荔灣區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確立瞭“南片反哺北片,北片支持南片”的工作思路。荔灣希望用南片區(即芳村一帶)的土地開發和產業發展,為北片區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利用、老舊小區微改造等提供資金上的支持。
針對是否會采用BOT模式,緩解更多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資金壓力,荔灣區住建局回復表示,每個歷史文化街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現狀問題,BOT模式的具體應用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政府、企業、居民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目前正在積極探索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運營管養。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