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城裡十萬人,十廟百庵八橋亭,臺門足足三千零。”在傳統民居格局以臺門為正統的紹興,臺門並不少見。一些收藏愛好者也“盯”上瞭這些古樸的臺門,不惜出高價收購。今年6月中旬,嵊州市金庭鎮一村民老李想賣掉老宅臺門的石框,不料4個堂弟都要求“分一杯羹”,老李不同意。
老李認為:這臺門是自己一脈的,和4個堂弟無關;而弟弟們卻認為:老祖宗的東西,沒有依據證明屬於誰,要賣掉,孫輩們都要“沾沾福氣”。雙方各執一詞。最後,老李翻出一份174年前的“分關”(分傢析產的文書),證明瞭臺門的歸屬,加之調解員情理融合的調解,這才化解瞭這起糾紛。
事件聚焦
一個石門框賣瞭1.8萬, 幾個兄弟都想分杯羹
6月10日,老李所在的村莊突然變得熱鬧起來。
隨著破舊危房拆除行動的開展,一些陌生人紛紛湧入村莊。在陌生人眼中,村裡那些殘破不堪的老房子,可都是值錢的寶貝。他們穿梭在老屋間,細細打量著每一幢老宅,最終在老李老宅前停住瞭。
老李今年76歲,膝下有一個兒子,另有4個堂弟。李傢算是大傢族。據村幹部介紹,李傢老宅面積約500平方米,是老李祖上留下的,估摸著有200多年歷史瞭,早就不住人瞭。
“這個臺門不錯”,陌生人群中一位林姓女士說。林女士看中的這個臺門高約5米、寬約2米,臺門前的石階隱匿在青草間,兩邊的石門框保存完好。林女士通過村裡人找到老李,表示想要買這個臺門的石門框。
接到林女士電話後,老李匆匆從不遠處趕來。經過一番商討,最終以1.8萬元成交。正當林女士準備付錢時,老李4個堂弟也聞訊趕來,他們表示:老祖宗的東西,自己也要分一份。
原來,這幢老宅共有五個別院,老李高祖有五個兒子,各分一院。“我是長房一脈,要賣的石門框是長房別院的,與其他兄弟無關”,老李說。但弟弟們卻認為,院子是長房的,但門是共用的,所以這石門框不是長房所有,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子孫都應“沾點福氣”,不應由老李一人獨享。
老李的說法遭到瞭弟弟們的質疑,而如果按照弟弟們“沾沾福氣”的說法,老李大傢族如今已有200多人,這可怎麼分。
一旁的林女士一頭霧水,這石門框到底還賣不賣瞭?
“他們是見不得我好,不想讓我賣!”老李一氣之下,找來金庭司法所所長虞瀟方主持公道。
和事佬上陣
追根溯源:問出一份174年前的分關文書
當天下午,虞瀟方理清事情脈絡後,在拆瞭一半的老宅周圍轉瞭一圈。“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一定要賣嗎?”虞瀟方試探著問老李。
“房子都要拆瞭,變成廢石頭就更不值錢瞭!”老李答到。
因常年失修,這老房子早就搖搖欲墜瞭,周邊村民也曾多次反應,這房子太危險瞭。維修成本大,又是危房,老李不得不放棄這間老宅。“10年前,有人給這門框出價4萬元,我都沒賣,這次房子不是要拆瞭嘛,隻能賣瞭。”老李有些無奈。
見老李主意已定,虞瀟方另尋解決思路。“你祖上造這麼大的房子,看來傢境很不錯嘛!”虞瀟方試圖瞭解老宅的來歷。
沒想到,虞瀟方這一問便打開瞭老李的話匣子。“我們五兄弟是五個分支延續下來的,我們有同一個高祖,這宅子也是高祖造的”,老李說。
聊著聊著,突然,老李對虞瀟方說“你等我一會,我馬上回來”,便快步朝傢走去。
不一會兒,老李拿著幾張破舊的紙回來。虞瀟方仔細一看,居然是份“分關”,落款時間為“道光念伍年九月”,距今已有174年。
隻見,幾張皺皺巴巴、泛黃的紙張上,沾瞭不少污漬,但小楷的毛筆字仍清晰可見。分關中,明確記載瞭長房、二房、三房、四房、幼房的分房情況,其中長房一頁提到瞭爭議臺門的情況:“惇庸堂中堂臺門冠婚喪祭公用其馀不得混雜”。
“這臺門就是我傢的,其他幾傢隻是‘冠婚喪祭’時過一下而已。”老李趁熱打鐵。
情理結合:有瞭分關,也不忘兄弟情
那麼,分關的內容,其他幾位弟弟是否認可呢?
“中國歷來是長子為重,這份分關由大哥保存,也正常,是真的沒錯。”排行老二的弟弟說。但其餘弟弟仍認為,房子總歸是高祖造的,不應一人獨吞。經驗告訴虞瀟方,這幾位弟弟應該不是沖著錢來的,而是老祖宗的“福氣”,所以都想分一杯羹。
“那你們覺得每個人分多少合適呢?”虞瀟方追問老李五兄弟。老李不情願地將目光投向遠方,幾位弟弟則爽快地說,多少沒關系,象征性地分一點就行。對於各位弟弟的表態,老李也表示同意。那這錢怎麼分呢?
粗粗一算,老李的大傢族目前已有200多人,都參與進來,顯然不現實。看到老李五兄弟都還健在,虞瀟方靈機一動:就分到你們五兄弟這一輩吧!虞瀟方的這個分配方案很快得到瞭兄弟五人的認可。
“大哥傢負擔重,他孫媳婦馬上又要生孩子瞭,我們每人分三百元,其餘都給大哥吧。”排行老二的弟弟提議。“本來也不是沖著錢來瞭,三百就三百。”其他幾個弟弟也表示同意。
劍拔弩張的場面,突然變得一團和氣。原本擔心買賣成不瞭的林女士也松瞭一口氣,付完錢,她高高興興地拉著石門框走瞭。這時,老李將分關小心翼翼地放進一個不知從哪兒找來的塑料包裝袋,嘟囔著: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我要好好保存嘞。
話畢,五兄弟相視一笑。
和事佬有話說
講事實也談感情
中國古代,以傢族群居為主,兄弟分傢詳情都會記在分關中,一旦糾紛發生,分關就是評判的依據。此案中,分關內容明確表明:所賣臺門隻能在“冠婚喪祭”時公用,平時不得混雜使用。如果調解員把4個弟弟完全和臺門劃清關系,肯定會傷瞭兄弟間的感情。表面上看,幾個弟弟是為爭奪賣石門框所得的錢而來;實際上,是他們對老宅有不舍之情。調解員正是看到瞭這一本質,才不拘泥於分關內容,情理結合,妥善分配瞭相關錢款,也保全瞭兄弟情,這就是調解的藝術和魅力所在。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