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原創 何永利 帶走一片雲彩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這條公路是省道,叫做塞長線,是棋盤山至塞罕壩的唯一通道。更是圍場的血脈和骨架,它一頭紮進深山,高低起伏,若隱若現,像一條沒有盡頭的長繩,纏繞山腰,越過山岡,盤過河流,穿過清碧,消失在遙遠的天邊。

車折過一座石橋拐彎瞭,停在靠近路邊的村口,這是個很原始的村落。圍場的村名很奇特,這個村子的名字叫“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哈裡哈鄉是1984年建立的,面積286.24平方千米,人口1.07萬。轄莫裡莫、哈裡哈、三義號、八十三號、扣花營、臺子水、對亭溝7個村委會。三義號村是哈裡哈鄉一個行政村,毗連扣花營村。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其名字的由來,要追溯到木蘭圍場放墾時候,說到放墾的事情,話就長瞭,但也要講述一下,為的是瞭解圍場各村名字的由來。

第一次放墾圍荒,是同治元年(1862),朝廷批準原順天府尹蔣琦齡廢止“秋狝虛名”的建議,於同治二年二月,由熱河都統瑞麟派協領及有關人等,會同駐木蘭圍場的兩翼長官實地勘察,查出有可放墾的荒地8400餘頃。朝廷批準就近招募傢道殷實而又素業農耕之人進行開墾。這是木蘭圍場正式開墾之始,史稱“開舊圍”。到同治六年經瑞麟及其後任麒慶兩任都統,共放墾圍荒3957頃,加上撥給喀喇沁和翁牛特兩旗驛站隨缺官地430餘頃,總計放墾荒地4387頃,其中包括總計72圍中所放墾的31個正圍。此舉稱第一次放墾圍荒。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木蘭圍場第一次放墾至第二次放墾之間,即自同治八年(1869)開始至光緒六年(1880),圍繞木蘭圍場放墾,發生瞭為時長達22年之久的“騰圍”與“反騰圍”之爭。“騰圍”即官方欲制止官民越界墾荒,或私自開墾原勘察劃定保留的圍座,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動。“反騰圍”,即兵民抵制官方騰圍的號令,並千方百計繼續越墾私墾。為此,騰圍官方曾下令燒房逐民,並在重要隘口處增設卡倫,甚至采取構築石墻,埋設柵欄,深挖壕溝等措施,以強化邊界,並對私墾和越墾者緝拿嚴辦。但反騰圍的兵民不顧一切,千方百計毀界入圍,強行耕種,甚至不惜與官方發生械鬥。因騰圍與反騰圍個中關系復雜錯綜,匡時日久積重難返,朝廷及各級官員均無可奈何,終歸不瞭瞭之。

第二次放墾圍荒,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熱河都統錫良以熱河軍政費用浩繁需款上奏朝廷獲準,繼續開墾木蘭圍場五川西圍,即伊遜川(又稱大筒川)、佈敦川、牌樓川、孟奎川、卜克川等五川荒地。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錫良即著手大規模放墾五川西圍。錫良派澤宣和根齡擔任“總辦”和“會辦”,二人親率墾務總局官員在野外設行帳,作為臨時辦公地點,隨放墾進度流動辦公。對預放墾的可耕地事先勘察編立序號,大川寬平的地方每10頃為一號,山溝狹窄的地方每5頃為一號。為防止發生流弊,嚴格規定,無論駐圍官兵、旗民,還是一般民眾承領荒地均須親自到局所報名,當面交割銀兩,而後由總辦或會辦率員或派員現場親自丈量當場發給執照。經這次邊丈量邊售放按字號繪圖造冊,僅用3個月的時間,圍場墾務總局將5川2690餘頃圍荒丈放完畢。至此,木蘭圍場全境尚保留35個完整圍座,加之圍座外荒地,約略還有耕地6—7千頃。此為木蘭圍場第二次放墾,史稱“開新圍”。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第三次全面放墾,是光緒三十年(1904),新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為籌措編練新軍經費,說動練兵大臣慶親王奕劻以練兵處的名義,上奏朝廷重辦圍場屯墾事宜,並為便宜行事,奏請將其地方行政機構圍場糧捕廳,從熱河都統所轄承德府劃歸直隸省宣化府,同時改名為圍場撫民廳,兩奏議皆獲準。光緒三十一年(1905)總督袁世凱,起用被革職的原廣西太平思順道何昭然,任職直隸屯墾木植局總辦,主持全面放墾木蘭圍場兼采伐禦用木材。這次放墾一直持續到民國5年(1916),歷時10年,總計放墾荒地6000頃。至此,清代皇傢獵苑木蘭圍場不復存在。

何昭然根據木蘭圍場前期勘丈圖,按照山川流域圖詳細丈量掛地(相當於現在國有土地招拍掛制度),賣給山東、河南、直隸、山西等省前來買地的漢人,為瞭方便理解記憶,何昭然把地名較長且意思難懂的蒙滿語地名,加以簡化。如:金錢莫裡溝簡化為金字、吉佈汰溝簡化為吉字、多本溝簡化為多字、哈拉海溝簡化為哈字、哈裡雅爾溝簡化為哈字、簸箕掌溝簡化為掌字、老虎溝簡化為虎字、坡賚溝簡化為坡字、雷劈砬子川簡化為雷字等等。現在這些“字”都成瞭地名。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每條溝(或川)從溝(或川)口算起,每五頃四(五百四十畝)編為一個號,依此類推,排為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等,如大喚起川排到八十多號,哈裡哈川排到八十三號。號與號之間留出公地以備排水修路之用,每號設樁取名登記,掛單供人選購,每號可由一戶或多戶購買,也可以一戶買多個號,所以就有瞭五傢、六傢、上八傢、八傢、八大戶、十傢、十六分地等地名。每隔幾個號段再留出官地、兵租地、房身地等,以備建村蓋房之用,所以,又有瞭官地、東官地、西官地、兵租地、和尚地、房身地等地名。

如果一條大溝(或川)裡還包括多條小溝(或川),則取名為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等,或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六道溝等,每條小的溝(川),再從溝(川)口再重新按號排起。當然,何道臺也有疏忽的時候,在丈量五道川的回漢川時,十七號與十八號之間多出五百零四畝沒有編號,何道臺就把十七號一分為二,分別叫上十七號、下十七號,後來又發現還有一塊地沒編號,何道臺幹脆起名叫“空號”,這些也成為地名瞭。

圍場待開發的土地實在太多瞭,所編的“號”很容易混淆,於是,何道臺就在“號”之後加“地”,變成五號地、六號地;重新丈量時,新發現的地塊就叫“新開地”;在村子後面的就叫後地,地勢比較低的就叫“窪地”;向陽的地塊就叫“朝陽地”;地塊中有三棵樹的就叫“三棵樹”;地塊邊有燒鍋(釀酒)的就叫“燒鍋地”;地塊邊開當鋪的就叫“當鋪地”;隻有八十畝的地塊就叫“八十畝地”;遇到有錢的財主買八頃田地時,就叫八頃地或八頃,另有一個財主也買八頃地,就叫“下八頃”“上八頃”,前七頃七、兩頃五、兩頃五上、兩頃八等地名也隨之產生。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除瞭放墾黎民百姓,為安置駐守官兵的生活,按律每名兵丁給地一頃二十畝(一百二十畝)耕地或給乳(母)牛三頭羊三十隻,這些兵丁及其傢屬就成為圍場最早的居民,有些地名則由此產生,如扣花營主要有軍旅色彩的名字。

據圍場地名分析,開始圍場由蒙古王公代管,並派一百多蒙古旗兵巡守,後來,在理藩院下設木蘭圍場總管、都統等官職,按八旗兵制分設八個營房,每個營房下轄五個卡倫,劃區值守,駐守官兵也增加到1638人,最高官員為三品。這些八旗營房、卡倫均用蒙滿語結合山川地貌命名,大多都演化成村莊名稱,因為駐軍而得名的如,營房、上營房、下營房、黃旗營、藍旗營,還有,卡倫是滿語哨所之意,帶這樣字樣的,都是軍隊駐紮留下的名字,軍隊駐紮關系到圍場縣的地名中,“營”字出現的頻率很高。據統計,圍場縣中帶“營”字的村子有251個,占全部自然村村名的百分之六點三。如今許多當地人還喜歡把村稱為“營子”,把村裡稱作“營子裡”,村外稱作“營子外”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圍場縣的地名雖然多種多樣,但是沒有叫“莊”的村子,除瞭人們的語言習慣外,還與歷史有關,清朝入關後,王公國戚開始瞭大規模的圈地行為,康熙年間這一現象被禁止,由內務府管理的糧莊叫皇莊、由王侯貝勒管理的糧莊叫王莊,由政府部門管理的糧莊叫官莊,由農民自發組成的糧莊叫民莊。所以,在京北及承德一帶叫“莊”的村子非常多,如范各莊、陳官莊、王傢莊等等,但是,圍場開圍後,沒有形成這樣的生產形式,所以,就沒有以“莊”為名的村子。

三義號村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當然,還有後面的小窟窿山的名字,也是有典故的。圍場有兩個叫做“窟窿山”的地方,一個是圍場道壩子鄉,另一個便是這裡瞭,皆是因二郎神傳說引起。

傳說遠古天上有十二顆太陽,曬得植物枯萎、江海幹涸、大地龜裂、寸草不生,人和動物都無法生存。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擔山捉拿太陽。他用扁擔一頭穿一座大山擔在肩上,捉住一個太陽,就用大山把它壓住。就這樣,整整壓住十一個太陽。剩下一個,藏在螞蚱草底下,玉皇大帝下旨,留一顆太陽天上值班,從此萬物才得以生長。螞蚱草因救過太陽的命,所以從來不怕太陽,開的花又稱太陽花。道壩子窟窿山下,和三義號小窟窿山下,各壓著一個太陽,山峰間,各有一圓洞,傳說是二郎神扁擔穿過的痕跡。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當地人將此傳說引以為榮,將兩個典故都連在一起,所以,就叫做“三義號小窟窿村”雖然念起來稍感拗口,但確實是將兩個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連續瞭起來,在傳授歷史的同時,告訴大傢村莊的古老。

村貌

是個很亮眼的地方,兩岸青山對峙,綠樹滴翠。抬頭奇峰遮天,峰巒疊嶂,於一條山溝裡由西向東,排列下一個小村莊。

優美逶迤的山嶺,蜿蜒盤旋,猶如一條正在酣睡的巨龍。鬱鬱蔥蔥的綠樹青草一片片、一簇簇。彎彎曲曲的山路,像一條銀帶纏繞在山的身上,漫山遍野的濃重綠色,姹紫嫣紅點綴其間,山窪中閃現出不大的一小片梯田,像是筆墨描畫,一直皴到瞭眼前的村莊,白墻灰瓦,連接成整齊的街道。

西面緊靠大山,所以顯得地勢較高,視野開闊。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形成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以小巷延伸的村落。村莊是新裝修的,從高到低,自然的流線型,使村莊有瞭拱托和承繼的傳遞感,色彩整齊化一,使村落顯得更加沉穩凝重,古樸莊嚴。

一字排開,墻體用磚砌上花邊,等分間距,線條分明,尤如一個藝術長廊,時而似潑墨、或寫意疏密有致,時而似工筆輕巧舒緩,線條從外墻一直皴進院內,整個村莊的外貌串聯在一起,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田園長卷,橫亙在人們面前。

主街道是條水泥路,每條小巷的青石路延伸出來,與主路面相結,沒有高低之分,利於排水。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站在村口張望,房屋與樹林連為一體,村落掩映在一片青山綠樹之中;滿蒙民族喜歡的黑白色調逶迤排列,形色美輪美奐。遠遠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墻,對比鮮明,清淡樸素之風展現無遺,這種顏色,不因春夏秋冬四季變更而失諧。黑白是建築本身的招牌色,四季都給人中國水墨畫的感覺。伴隨著門外環境的綠色蕩漾和黃色凝重,更顯春花之後秋實的寶貴。

村頭的草坪中,用青石簇成一塊塊方圓圖案空地,排列著數排石凳,這種組合,突顯瞭綠色與青色間的對比,形成花環效果。有幾個村民正在樹下談論,我向他們招呼後,他們問我:“你是從縣裡來的嗎。”我回答:“不是,我們是從省城來的,是來寫東西的。”他們笑著對我說:“寫寫俺們村吧,好多故事呢。”

草坪簇擁著一個石碾,它猶如村莊千年古老的記憶,讓人想起瞭從前的歲月是如何艱難。看起來很幹凈,我不知道村民是否還在用它碾米磨面,在新生活中,石碾似乎在煥發著青春。這樣的畫面,隻有在城市的展覽館中才可以看得見,所以采風者都想上前推一把,親身體驗一把百姓辛勞的記憶。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村前山下,是一條平靜的溪溝,岸邊用砌起的一長排垛石排列整齊,很可惜,或許是因為季節的緣故,這條溝渠裡面並沒有水,溝底是一片野花,招引的蜜蜂和蝴蝶紛紛撲來,這條溪溝一直上行,帶著瑩瑩清露的氣息和消魂醉魄的幽香,直到消逝於眸子夠不著的地方。真像—首古老而沉鬱的民謠,低緩而渾厚,回旋而悠遠,就這樣,把村莊的氣息帶給瞭大山,在那窟窿的圓缺處回蕩。

橋是通往古老記憶的通道,橋拽著滿眼的青翠,拉遠瞭村莊,使古老與現代分割,但這種藕斷絲連隻是個思緒,走過橋,進入城市,實現青年人的願望。

每傢大門都是虎勢勢的鐵藝門,大膽顯露山裡人富起來後的自豪感。門敞開不設任何防備,隨意推開進內,民房佈局都是以平衡、勻稱、協調為主調,民居大多為庭院式,以兩側建築居多。四周砌著比較高的圍墻,院落內的房屋連接在一起,進屋前要跨上幾級臺階,使房間顯得高大、富貴,這樣的設計,是為瞭防止山裡的洪澇。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房前,木柵欄圍成方正的小菜園,分路左右,這種平衡是幾千年來在華夏土地上綿延不息的中庸和諧之美。庭、門、廊、階、屏設計合理,整座建築群的空間序列,佈置得錯落有致、規整嚴謹。建築連接得天衣無縫,構成瞭一個既對稱又統一的整體。

看到有一傢正在裝修,我走進去觀看,新鮮的墻壁,清晰的線條。我詢問他們是新房子嗎?他們回答我:“村莊裡現在漂亮的房屋,都是老房子,是外面包裝一面墻,使的宅院如同新建。”我說,增加瞭一道墻,應該是增加保暖瞭。”

他們拉我到裡面看看,並告訴我:“不隻是外表的好看,廁所也改造成有墻、有頂,有標準的便器,無臭、清潔,無蠅蛆,化糞池達到糞便無害化處理要求,每傢都這樣的。”

農村通過改廁,減少或避免糞便對空氣、水、土壤造成的污染,可節,預防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保障農民身體健康,減少因生病而帶來的經濟損失,增強農民的衛生意識,促進農村環境衛生改善,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文明衛生素質,這可是公德無量的大事。它不但顛覆瞭農民古老的傳統,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瞭典范,深受村民的喜愛,對他們由衷的話語,和洋溢在臉上的開心,我的感受頗深。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標示牌中,我看到瞭本村書記劉建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戶”的紅子牌子,上面這樣寫著:

爭創類別:“黨員先鋒模范”

承諾:“1、以優秀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工作,在黨支部書記崗位上,發揮帶頭作用,帶動全村各項事業發展;2不斷加強村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開拓創新,積極謀劃項目,跑辦資金,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以樸實的言語承諾自己要做的事情,能作的事情,這就是一個基層班子領導的作風,山裡漢子,一諾千金,我相信他一定能夠做好這個古老村落的領頭羊。

鄉書記帶領的這支采風隊伍,沒有驚動村裡班子,也沒有見到這位村書記,可見,該鄉工作的紮實,鄉領導來瞭,不去找村領導,而村領導也不去附庸領導的到來,這是個優良作風,你可以隨意參觀,隨意采訪,領導不在的情況下,采擷的資料才是最真實的。這件事情讓我感嘆瞭許久。

書記的講解

王華書記告訴我們:“三義號村地處圍場縣城北部,距縣城30公裡,是哈裡哈鄉南大門。全村面積28.67平方公裡,耕地3864畝,有林面積22940畝,森林覆蓋率53.3%,其中經濟林面積1100畝,主要品種是山杏、扁杏等。有12個居民組,410戶,1652人,以滿族、蒙古族、漢族為主。主要以馬鈴薯、養殖為主導產業,養牛專業戶4個,養羊專業戶2個。目前該村有螢石礦2個,螢石年產量1700噸。2015年人均收入2800元。全村共有黨員48人,村兩委班子共3人。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他指著村莊說:“本次改建美麗鄉村,從5月16日開始動工,大約37天基本改造完成。目前沒有決算,僅三義號2組33戶全部投入大約400多萬吧,這包括村民自籌,包括路,電,廣場,綠化等。”

兩個月時間,完成瞭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讓我們大吃一驚。王華書記說:“這些成績,上靠領導支持,下靠百姓積極響應。哈裡哈三義號村是市委周仲明書記的美麗鄉村聯系點,縣委書記劉眾民聯系整個哈裡哈鄉,縣委副書記於景國直接聯系三義號村,他們經常住在這裡,隨時現場辦公,及時協調解決美麗鄉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給村民幫助,所以,村民熱情很高,兩委帶頭,齊心合力,才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瞭如此巨大的改建工程。”

我說:“書記,介紹一下你們對該村的工作內容吧。”

他掰著手指頭說瞭起來:今年市縣把哈裡哈鄉沿線五個村確定為“木蘭秋狝皇傢獵苑”美麗鄉村精品片區,成立瞭美麗鄉村領導小組,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制定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結合工作實際,抽調規劃、稽查、測繪、市政、監理、供熱等多個單位精幹力量,組成哈裡哈鄉精品片區建設駐村工作組,與強化違建拆除,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等工作有效結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立足各村實際,在門樓、院墻、外墻保溫等方面進行科學定位,在留住鄉愁的基礎上全面改造, 著力打造出美麗鄉村精品片區。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他們圍繞“察民情、解民意、辦實事、解難題”理念,帶感情深入基層,本著“辦實好事、辦好實事”,把“幸福計劃”帶進村組,引領百姓科學致富,以“民富”帶“村強”,以“村強”帶“鄉興”。駐村後,積極開展入戶調查,“四同四進”察民情解民意,深入分析研究,堅持“四議兩公開”和“一事一議”工作制度,認真制定《幫扶方案》,明確工作思路,著力在強化農民“三種意識”上下功夫,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他不緊不慢的數瞭起來:“我們建設美麗鄉村主要體現在生態美、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這四美上,關於生態美,重點實施瞭鞏固東山控沙工程800畝、義務植樹基地100畝;關於環境美,重點實施瞭三清一拆、高標準村屯綠化、電線入地和釣魚臺濕地公園工程,徹底解決原來臟亂差問題,為當地村民營造出瞭綠樹環抱、花香四溢的民居環境,特別是釣魚臺濕地公園總投資約6000多萬元,現在正在開工建設;關於產業美,主要中圍繞旅遊康養調整種植結構,建成300多畝集中連片油葵觀光帶和1000多畝的富硒馬鈴薯基地,實現瞭村街道路和旅遊沿線的綠化美化。關於精神美,主要開展瞭文明誠信守法戶評選活動,把黨建、法治和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讓廣大群眾學會感恩,懂得互助。另投資20萬元打造1所省級標準幼兒園。

他的介紹,我們都聽的很入神,他們在用領導班子的智慧,為小小的鄉村勾畫出一幅美麗的藍圖。目前,這幅圖畫已經著完墨,我們已經看到瞭它所煥發出的魅力,這樣的山鄉,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美麗村莊,因為它不僅從外貌上,更重要的是從人的精神層面,給人以艱苦奮鬥,克服困難,利用優勢,創新求變的勇氣、智慧、努力來完成的。

與此同時,我也看到瞭鄉鎮幹部的不易,他們紮根在一線,任勞任怨,把村民當親人,把村莊的事情當作傢事一樣去處理,風霜滿面,辛勞一身,疲倦不計,晝夜不分,這是什麼樣的境界呢?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素描

村貌

垛口橫陳護柳煙,白墻灰瓦入深山。

溪穿橋下隨雲去,碾立坪中待客觀。

進戶花園勻兩側,登階屋室看三間。

由說美麗鄉村好,人在農傢成瞭仙。

塞上明珠哈裡哈 之三 三義號小窟窿山村

書記解說

繞戶煙霞似有無,一排燈盞若明珠。

歡來紫瓦縈白壁,嘆是新謀除舊俗。

禪精竭慮籌民事,盡瘁鞠躬畫藍圖。

常思本質農傢子,愛看窗前青翠竹。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Like (0)
华夏门网的头像华夏门网
Previous 2024年11月28日
Next 2024年11月28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