簾,在建築中的作用是“隔”,隔中有透,實中有虛,靜中有動。因此,關於“簾”的成語。簾後美人、簾底纖月、簾掩佳人、簾卷西風、隔簾雙燕、掀簾出臺等等,沒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如今,攝影師將鏡頭對準尋常百姓傢的門簾,記錄下生活中這一道繽紛迷人的景致。|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蘇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齊文輝
在農村,最常見的門簾便是這種自制的棉門簾。這種門簾厚實耐用,有著遮風保暖的作用。這種純手工制作的門簾,其設計和縫制均來自農民自己,所以樣式符合老一輩人的審美。
這種門簾多用舊衣服做成,現在人們的衣服穿不爛就過時瞭,不穿瞭,所以門簾的材料可謂是“零成本”。用舊衣服做成門簾,既把廢舊的衣服綜合利用,又能變廢為寶,減輕負擔,節約成本,經濟實惠。
很多門簾配有圖案和文字,使之圖文並茂。這些簡單的圖案以及文字多有恭賀、祝福、吉祥之意,每傢每戶門簾的不同造型帶來瞭不同的藝術欣賞。
窯洞是黃土高原上一種原始而簡易的古老民居,是先民穴居生活的寫照,窯洞的最大特點是冬暖夏涼。而門簾是窯洞的絕好“搭檔”,冬季裡掛上棉門簾可以更好的發揮窯洞的保暖功能。
天氣轉暖後,很多農傢門口會掛起佈門簾,有的佈門簾上還繡有漂亮的花紋圖案,這些漂亮的圖案往往展示著女戶主的靈巧手藝。
農村的居民都擁有著自己的院落,在夏天,蚊蠅較多,屋門敞開,蚊蠅就會往屋裡鉆。吃瞭蒼蠅爬過的食物或被蚊子叮咬,易傳染疾病。所以一入夏,傢傢就在門上掛上竹簾,防止蚊蠅進屋。
竹簾是由竹篾條和小線編制而成,篾條之間有縫隙通風。竹簾是百姓們過夏的必備之物,在炎熱的夏季,傢傢戶戶都離不開一個清涼透氣並且能阻擋蚊蠅的竹簾。
走進農傢院,掀起門簾,映入眼前的是大紅底色的門神以及吉祥對聯,兩側泥土墻面上的“福”字令人倍感溫馨。在門簾的點綴下,農傢院落的傳統美更加突顯。村裡人將院子打掃的幹凈利落,用勤勞的雙手打造出瞭美好傢園。
門簾的魅力,在於它遮隔空間的同時,還能裝飾美化傢居環境。這些圖案簡單而質樸,卻與農傢房屋相得益彰。安靜的窯洞粗獷中帶著質樸,展示著原始的幸福。
古代上檔次的門簾很多,比如水晶簾、珠簾、繡簾等,這些叫法都是當時人對簾子的美譽。農傢的門簾雖然沒有這麼精美奢華,但是種類卻同樣不單一,除瞭棉佈簾、單佈簾、竹簾外,隨著現代工業的進步,紗簾也是農傢夏日的必備。
一層窟窿眼兒稀疏的薄薄的塑料紗佈,有著通風的作用,這樣房間就不會很悶熱。簾子的材料雖然非常廉價,卻既可以擋住蚊蟲,又可以讓涼風長驅直入進屋子來。
一些人傢用剪刀將縫合衣服的線條拆剪,將佈料整理好,一刀一刀的裁剪出來,就這樣舊佈料通過他們的雙手變成瞭獨具特色的門簾,對於佈門簾,老一輩人都有著很深的記憶。
對於一般農傢,門簾是實惠也更需要的。即使是生活簡樸的人傢,哪怕隻是用便宜的佈做的門簾,也是要準備的。在上世紀80年代甚至90年代,不少人傢用塑料線繩和玻璃珠子穿成珠串,編成簾子;還有用舊掛歷捻成一小截一小截,就像炮仗裡的小鞭差不多大小,用線穿起來,掛歷的彩色變成瞭印象派的斑駁點彩,很是流行一陣。
如今,這些質樸的門簾似乎隻是農傢院裡才有的風景,人們搬進瞭樓房裡,這樣的簾子漸漸被淘汰在歷史的記憶裡瞭。弄件窯洞前掛著的簾子,風擺悠悠的樣子,展示著獨特的農傢風情。如今,這些景象越來越少見瞭,時代的變化,簾子隻是其角色之一。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