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 助推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廣州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 助推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國以安為興,民以安為樂。近年來,廣州立足國傢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區位特點和城市特質,高質量統籌發展與安全,不斷擦亮平安廣州這一張亮眼的“城市名片”。為瞭充分展示廣州凝聚各方力量,持續深化平安廣州建設的做法和成效,廣州市委政法委統籌從10月至11月開展“平安廣州有你有我”主題宣傳活動,並在“廣州政法”新媒體端特別推出“平安廣州有你有我”專欄專題,接續講述平安廣州“好故事”,傳播傳遞平安廣州“好聲音”。

廣東省廣州市堅持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和品質提升,統籌好“保護與發展、保護與民生、保護與利用、單體保護與整體保護”四個關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廣州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 助推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廣州市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夜景

創新治理理念

打造老城復興新模式

強化整體保護、系統保護。出臺《廣州市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高質量修訂《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出臺傳統風貌建築保護規定、城市更新與歷史文化保護、歷史建築合理利用、修繕補助等創新政策及20餘項配套技術指引,整體保護街區的傳統格局、風貌肌理、自然景觀,傳承傳統營建智慧及地域特色,高標準謀劃推進活化利用。

構建保護更新融合發展大格局。制定《廣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工作指引》《荔灣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活化利用工作機制》,編制街區品質提升策劃方案、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專傢領銜、規劃統籌、市區聯動、市場主體、社會協同、共同締造、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城市更新和歷史文化保護融合發展大格局,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形成街區保護活化利用的項目前期準備、方案編制及實施計劃等“6個階段21步工作法”。

廣州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 助推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泮溪亭

下足“繡花”功夫

留住老城煙火氣

延續街區歷史風貌。在街區修繕更新工作中,堅持“繡花”精神,組織設計單位紮實開展史料研究,追本溯源,要求業主單位沉下心思考、規劃資源部門科學監管指導,做到“一棟一策”“一街一策”。例如,在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活化利用工作中,保留特色騎樓、麻石街、趟櫳門、滿洲窗等嶺南特色建築風貌,制定分級分類的建築設計策略,並提供設計導則作為商戶改造指引,再現傳統建築風貌和西關生活場景。

提升人居環境。對於街區基礎設施陳舊、環境臟亂差、水浸街頻發等老大難問題,用心用情加強市區部門聯動,推動電梯加裝、停車場建設、雨污分流改造、口袋公園建設、養老托幼配套設施建設,打造服務齊全、宜居便利的15分鐘生活圈。例如,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項目為1263戶原住居民提供房屋置換、修繕等系列幫扶,涉及私房修繕面積約9.75萬平方米,涉及公共活動空間改造面積約9000平方米。

串珠成鏈,放大永慶坊示范效應。制定實施《廣州市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典范區域和精品項目行動計劃》《廣州市促進試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利用的實施意見》,積極申報國傢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通過“三抓”(抓政策創新、抓項目實施、抓示范帶動)行動,試行6個方面、21條激勵措施,推進5個歷史文化街區試點、5個歷史建築試點項目、35個保護傳承利用典范區域和精品項目落地,串聯14片歷史文化街區,構建嶺南文化風情“西關環”,打造更多“小而美”項目,傳承廣州的“老底蘊”,用好廣州的“老資源”,講好廣州的“老故事”。

廣州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 助推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永慶坊街景

深挖文化內涵

擦亮廣州文旅名片

鼓勵發展街區新業態。永慶坊活化利用註重考慮街區對新業態的承載功能,通過導入新業態,提升產業造血能力,讓老城區逐漸煥發新活力。

永慶坊項目分為“粵韻西區”及“風尚東區”。西區以文創特色、“非遺”傳承、國粹文化、老字號為主要內容,顧客可在其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新生魅力;東區則偏重“國潮”時尚、先鋒文化體驗,感受新活力帶來的沖擊與碰撞。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由荔灣區文商旅中心統一進行業態規劃、招標,堅持“一傢一特色,一店一格局”的原則,引入瞭文化藝術業態、傳統工藝業態、文化休閑業態,目前已形成瞭60餘個文化機構的集聚區域,合力營造傳統和現代共融共生的泮塘IP(知識產權)。

結合文化特點,以點帶面建設旅遊路徑。結合廣州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文化特點,以點帶面規劃建設文商旅精品線路,以“走讀廣州,感知城市”為主題,推動9條“最廣州”(古都年輪、城央水脈、絲路遺風、粵味探悠、工場傳奇、西關小築、街市攬勝、紅色基因、文宗體驗)歷史文化旅遊路徑建設。其中,“絲路遺風”結合建黨100周年對海珠廣場及周邊地區進行整治提升,取得良好的效果。

廣州以“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 助推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修繕後的恩寧路騎樓街

引導多方參與

畫好保護利用“最大同心圓”

搭建多方參與平臺。成立廣州市文化管理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創新設立街區“共同締造委員會”,充分聽取專傢學者、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居民商戶、媒體代表等各方意見,逐漸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模式。例如,在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活化過程中,組織百餘次居民訪談,記錄52份口述歷史,開展22場公眾活動。

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招募2批、200多名“名城守護官”志願者,成立“名城保護聯盟”,推動“瓜嶺計劃”和“老城新生”夥伴計劃,開展名城保護進校園活動,吸引“文保”愛好者、社區規劃師、高校師生等共同參與保護利用。名城守護官“街區再聲計劃”獲得2023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探索之星”獎。

來源:廣州政法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

Like (0)
华夏门网的头像华夏门网
Previous 2024年12月1日
Next 2024年12月2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