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學軍
一直以為,濟南市長清區城區內的工業遺產早已在城市更新中完全拆除。沒想到,在長清區清河街2546號,竟然還完好保存著一片不可多得的工業遺產——長清鋼窗廠。這裡,不僅老工廠大門還原樣保留,廠區裡面的紅磚車間廠房和老機器設備、老煙囪、老水塔,以及老辦公樓、老住宅樓、老平房宿舍等,都保持著充滿滄桑的歷史風貌,得以基本完整保留,實在彌足珍貴。
企業起源於1958年的“鐵業社”
探究長清鋼窗廠的歷史,要追溯到1958年大搞人民公社的年代。那時,為瞭發展工農業生產,全國上下自力更生,大力創辦“鐵業社”,“長清鐵業社”便應運而生。開始,“長清鐵業社”主要打造一些手工農具,兼維修少量的農機。到瞭1962年,“長清鐵業社”改為“長清縣農機制修廠”,開始從事農業機械和礦山機械的制造和維修業務。大約1970年,企業又改稱為“長清農機配件廠”,也被俗稱為“長清輕工機械廠”,主要生產農機配件。大約1985年,企業改稱“長清鋼窗廠”,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的老廠區內,大部分的車間廠房都是建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紅磚建築,保存下來的機器設備大都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機床,有的還在使用,有的已經淘汰堆放在室外空地上。
老廠區最南面的車間已經外租經營,其北側是一片平房鍋爐房,外側有一座紅磚壘砌的大煙囪高高聳立,大約有30米高,曾經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長清城區的最高建築物之一。其北面相鄰的車間裡面,還保留著一些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設備,大都仍在繼續使用。在這座老車間北側的空地上,堆放著一些淘汰下來的老機器設備,都是從靠近企業大門的原軍工修配車間清理出來,現在這座曾經的軍工修配車間已成為外租單位的倉庫。堆放的這些老機器設備,大都是20世紀70年代的,有的設備上面,還有印刻著“軍工設備”字樣的金屬標牌。
位於廠區西側的生活區內,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水塔,大約建於1959年,建廠伊始就有瞭,是長清鋼窗廠現存最早的建築物。水塔底部為石頭砌築,上面為紅磚壘砌,十分結實美觀。水塔旁邊的幾排老平房建築,也是石頭起基,紅磚壘砌,大都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築。
在平房區北側,有3棟老式住宅樓。最北端沿街的是一棟建於1974年的筒子樓,仍有老職工在此居住。最南端的是1978年建設的單元樓,住戶面積為三十五六平方米或四十七八平方米的小戶型。中間的一棟單元樓,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建築,戶型有60多平方米,比南側單元樓的面積稍大。在兩座單元樓下面,各自配套建設的一排平房儲藏室,依舊保留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歷史風貌。
曾建設軍工車間生產反坦克地雷
長清鋼窗廠裡面為什麼會有軍工車間?這就要追溯該企業的一段紅色軍工史。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我國全面開展以戰備為目的的國防經濟建設時期。大約1974年,那時的長清縣還屬於泰安地區管轄,當時名稱還是長清農機配件廠的企業接到小三線軍工建設任務的立項。按照“靠山、隱蔽、分散”的三線軍工原則,便選址在長清城東的東鋪村玉皇山山坡(今銀東生態園東邊)建設軍工生產車間。整個軍工車間規模很是龐大,占地近390畝,遠遠超過瞭現在的長清鋼窗廠所在的老廠區的面積。軍工車間於1976年建成,然後開始購置安裝生產設備,全廠當時共有300多臺套設備,6條生產線。1978年開始,先是生產68式反坦克地雷,不久改為生產72式反坦克地雷。
72式反坦克地雷分為72式金屬殼反坦克地雷和72式塑料殼反坦克地雷,長清農機配件廠生產的是72式金屬殼反坦克地雷。該型號地雷采用鋼片碟簧為壓發機構,以對抗履帶車輛為主,有多重耐爆設計,雷殼密封,故可埋設在1.2米水深之內。72式金屬殼反坦克地雷是一種用於破壞或摧毀坦克和裝甲運兵車等車輛的地雷。與反步兵地雷相比,反坦克地雷通常擁有更多的炸藥,並且引信被改造成隻會被車輛觸發。
至今仍在老廠區留守的62歲老職工董慶凱介紹說,軍工車間在1976年建成,建設用瞭一年多的時間。1979年,生產的72式金屬殼反坦克地雷,被用於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1980年軍工生產停產。
現在,這一片建在山坡上的軍工生產廠區已經廢棄,整個軍工廠區內,長滿瞭草木荊棘,車間裡面的設備早已拆除,隻剩下空蕩蕩的各種廠房建築大都保存下來。該廠區四周用石頭壘砌的高約4米的圍墻,也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頗為壯觀。如果沒人介紹,不會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軍工生產車間。
企業最紅火時招工都爭著來
1980年,企業停止軍工生產後,1981年開始轉向民用新產品開發,主打產品為“空腹鋼窗”。當時,長清農機配件廠生產的“空腹鋼窗”,當年很受市場青睞,供不應求,企業效益也十分好。大約1985年,企業改稱為長清鋼窗廠。
據瞭解,空腹鋼窗最早在1911年由英國傳入中國,開始僅在部分領事館和租界使用。直到改革開放以後,空腹鋼窗才逐漸走進百姓傢中。作為濟南地區第一傢生產“空腹鋼窗”的企業,長清鋼窗廠應該說是抓住瞭改革開放初期一個很好的市場機會。
“1985年到1988年,是我們企業效益最好的一段時間。”今年71歲、曾擔任長清鋼窗廠設備科長、工會主席、副廠長的張禮傑老人說,企業效益最好的時候,在長清很吃香!當年一旦企業招工,許多人都爭著往這裡來,有的人甚至寧願放棄去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機會,也要到長清鋼窗廠來,他自己也是從別的單位調過來的。
據1992年濟南出版社出版的《長清縣志》記載, 1985年,長清鋼窗廠工業總產值為3726萬元,擁有職工349人,利稅總額275萬元,當時主要生產金屬門窗及欄格。
“除瞭主打產品空腹鋼窗,我們廠那一個時期還生產過其他多種產品。比如,挎鬥三輪摩托車配件,除瞭輪胎外,其餘配件都生產過,主要給泰安的一傢企業供貨。”張禮傑老人介紹說,1988年,長清鋼窗廠還差點和當時的南京航空學院合作生產蜜蜂直升機,圖紙都弄來瞭,可惜最後沒有合作成功。另外,企業還生產過塑料油膏和3000目的白炭黑等產品。塑料油膏是一種新型彈塑性防水材料,適用於建築屋面防水、建築嵌縫補縫,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白炭黑是橡膠、塑料、造紙、油漆、塗料和油墨等工業生產不可缺少的添加劑。這兩種產品分別獲省優秀科技產品成果三等獎並通過瞭市級鑒定,當時在市場上都很搶手。然而,隨著產品的成本逐步增高,市場競爭力慢慢就不行瞭,最後停止生產。
1989年,長清鋼窗廠開始生產實腹鋼窗。顧名思義,實腹鋼窗就是以實腹鋼型材作為外框和扇框的門窗,更加美觀牢固。
長清鋼窗廠現任負責人邵公軍說,長清鋼窗廠還生產過異型管,這種產品當年很是緊俏,是市場的搶手貨。後來,隨著鋁合金門窗和塑鋼門窗的興起,實腹鋼窗在市場逐漸被取代。1996年,企業開始轉產鋁合金門窗和塑鋼門窗,但由於管理成本增大,產品在生產競爭中處於下風,企業效益越來越差。1997年後,為降低產品成本,增加產品市場競爭力,企業對生產車間實行承包經營,但仍沒有挽回企業的經營頹勢。到2003年,長清鋼窗廠被迫停止生產,車間廠房對外租賃經營,一直到現在。
“我們廠這一片老廠房,是長清城區唯一保存下來的工業遺產,其餘的老企業都拆除瞭。”邵公軍介紹說,長清鋼窗廠現在雖然停產瞭,卻依然正常註冊登記營業執照,50多位職工留守廠裡辦理相關的業務。他們希望這片見證過長清工業發展歷史的工業遺產能被更好地利用起來,讓更多的市民可以尋找他們心中的工業記憶。
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能忘卻
長清鋼窗廠雖然停產多年瞭,但提起當年企業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故事,許多老職工依然如數傢珍。
現在仍在平房區居住的76歲退休職工劉兆法介紹說,他所住的這一片平房宿舍,建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些房屋大都是企業職工利用工休業餘時間自己建設的。自己上山拉來石頭,拉來磚瓦,自己壘砌,蓋好後,四位職工住一間。由於當時沒有水泥,就用石灰攙著沙子當混凝土抹墻灌縫。還別說,這樣建造的平房還挺結實耐用,到現在這些平房大都還住著人,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平房墻基都沒有問題,隻是房頂年久漏雨,大都更換加蓋瞭新房頂。
在一座老車間裡,張禮傑老人指著房頂上木頭梁架說:“你們看看,當時蓋車間,木梁架不夠長,都是我們的職工用鋼板把兩根木梁給接在一起的,這麼多年過去還依然很牢固!”其實,不光車間的梁架是這樣,就是車間裡仍在使用的一臺20世紀70年代的龍門刨床,也不是直接買來的產品,而是當年從濟南機床二廠買來的配件,由廠裡的職工自己組裝完成的。
“工廠初創時期,充滿著一股艱苦奮鬥的幹勁,為瞭節約成本,職工們能自己幹的活都自己幹,不等不靠。”邵公軍說,現在企業停產瞭,十分的可惜和遺憾,但他們忘不瞭企業曾經創造的輝煌歷史和當年職工們艱苦奮鬥的精神。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