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天梅
巢湖人称“五福”的,别的地方叫作门盈、挂旗、门旗、挂钱等等,据说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族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汉传统剪纸艺术。我在娱乐新闻看到港星胡杏儿随老公李成德回乡祭祖的图片,背后的门楣上也贴着五福。李成德是广东客家人。可见贴五福的习俗不限于“北方”,也不限于“汉族”。只是城市里很少见,乡村比较多。
烂泥冲叫“五福子”,巢北乡下方言这几个字差不多一个声调,又短促,外乡人都不一定听清楚说的是什么。我最早听到这个词,是我母亲形容某人穿得破烂不堪,说棉袄烂得像五福子。我不懂五福子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样子,等看到五福子,不得不佩服我母亲也是语言大师。
贴五福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我疑心五福子和香案(烂泥冲人叫香火)香炉等物事一样,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破除了,是以我母亲见过,我没见过。
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春节临近,乡下集市上突然出现了五福。不是剪纸,也没有五颜六色,就是红色。一沓子一沓子裹爆竹用的薄如蝉翼的红纸,用刻刀照着版画雕刻出来的。贴在门楣上的五福比32开的纸张宽窄上略小,长方形,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上有吉语题额,中有吉祥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下有多种多样变化的穗。五福和春联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辞旧迎新的节日景象。
门楣上似乎都是贴单数,一般是五张。贴的时候先贴中间的,定位好了,再贴两边,就比较整齐匀称。五福贴好了才贴春联的横批,横批不多不少刚好遮住五福上沿的边,像是从横批后长出的刘海,风一吹随风飘拂,特别好看。每年贴五福时,我母亲要求最严格,春联贴的怎样她不管,五福字一定要贴匀称了,丝毫不能马虎。
最早出现的五福还比较粗糙,图案也简单,还有毛主席万岁的字样。5分钱一张,一扇门5张,大门、房门,厨房门,家里有门的地方都要贴。甚至猪圈、鸡笼、牛屋,乃至粮仓都要贴上一张。这样算起来也花费很可观。村里有人想自己动手刻五福。他们不叫“刻五福”,叫“cu五福子”,不知道cu怎么写,就是用刀刻的意思。
永松是烂泥冲最聪明的男孩,按辈分是我堂侄,比我大好几岁,我们不曾同校读书。永松长得很帅气,有点像香港演员何家劲。那时台湾电视剧《包青天》风靡大陆,村里人喊永松“展昭”。说他聪明更多源自村里老人们对他的评价。曾经家家户户都珍藏领袖的红宝书和领袖的半身塑像,永松小时候调皮,把家里高台摆放的领袖塑像拿下来,用红墨水在脖子上画上一道红圈。有人吓唬他,公安局的人会把他抓走关起来。永松那时候才几岁,吓得躲到床上,用被子捂得严严实实,想到鞋子还在床下,会让公安局的人发现,赶紧连鞋子一起藏到被窝里。
舞龙灯跑旱船等过年的风俗渐渐恢复,集市上会卖一些朴素的花灯。大人们是舍不得买的,永松自己会用竹篾编出灯笼的样子,蒙上纸,点上蜡烛,用一根竹竿挑着,引得一村孩子跟着跑。五福重出集市,永松无师自通,也像模像样地用红纸和刀cu出五福子。他没有专用刻刀,也没有五福专用的纸张,只能用裁纸刀和写春联的红纸。他也毕竟不专业,cu出的图案差不多是照葫芦画瓢,不够精致精美,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动手能力是惊人的。
集市上卖出的五福越来越精美,先前单纯是红纸,雕刻出图案,后来图案上会用金箔装饰,或正中是金色的元宝,或吉语题额也是金箔刻成,红纸上也洒满彩金。
在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大的五福,雕刻的图案和门楣上贴的相似,是贴在屋内靠北面的二梁上的。也是一溜五张,像悬挂的旗帜,红彤彤的,衬的家里特别喜庆。只是村子里翻新房的渐多,新翻的多是小二楼,没有大梁二梁三梁了,大五福无处可贴,也就没有了市场。
永松高中毕业后投奔他远在乌鲁木齐的堂叔祖,赤手空拳在乌鲁木齐立足,做到了某国企的高层,把弟弟妹妹都带出了烂泥冲。
最忆是巢州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