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家校协同育人,是通过理念融合、优势组合、资源融合,形成新的目标共同体、协作共同体、资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实现目标同向、施教同心、资源同聚、成果同享。构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旋转门”,是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必然选择和有效策略。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日益分离,从家庭之门到学校之门,整体生态环境被分化,教育共同目标被分解,协同育人责任被分割,综合教育资源被分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冲击着传统学校教育的围墙,居家学习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与功能,促使我们重新定位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需求、新趋势和新机遇。
世界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联通起来,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无限可能。构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旋转门”,实现体系现代化、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功能一体化,是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关键之举。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旋转门”,意味着打造家校命运共同体,实现家校双赢共同发展。即以家校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未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使命、共同责任、共同行动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责任主体,家长和学校在法律上具有平等性、差异性和共通性,在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同向性和一致性,施教同心才能相互融合,教育生态才能充满活力。同时,资源同聚要求克服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的自我封闭格局,统筹协调一切社会资源,弥补家校协同育人在制度保障、资源支持、技术支撑和机制联通方面的缺乏,在组织资源、治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协同育人的质量、效率与效益。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旋转门”,意味着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赋予学校教育既教育学生又教育家长的双重责任。
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证明,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果,受家庭教育水平和品质的直接影响。缺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质量难以提升,目标更难以达成。后工业社会,学校教育改革的最根本方向是对学校教育功能的调整与提升——单一、单向、封闭的学校教育时代已经过去。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旋转门”,意味着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双向转换。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全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全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同时,全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占网民整体的27.2%。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成为推进教育观念与模式改革的重要动力。
新冠病毒疫情持续蔓延,人类或将进入一个与肺炎共存、与疫情长期奋战的时代,要求我们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从国家教育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谋划、做好家校一体化资源建设。一方面,要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提升学校教育抵御重大公共安全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提升乡村家庭互联网普及率和设备使用能力与水平,向农村特别是贫困家庭输送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良性发展。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旋转门”,意味着促进家校深度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双向互动。要推进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广度,建立家校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促进教育追求、教育智慧、教育资源、教育策略深度融合。
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政策投入、财政投入和人才投入,健全财政保障体系。公共教育资源要更多向家庭教育倾斜,补足补齐家庭教育发展的战略短板、政策短板、资源短板和研究短板。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联合体、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等多种方式,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增强家长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家长学校)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实现父母课堂系统性和常态化,开设多元化、多类型、菜单式的家庭教育专题课程。
尤其要重点发展乡村家庭教育,重视家校协同育人中的儿童参与,完善教师作为家校协同育人旋转门的推进者、构建者和实践者的专业能力,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者、工作者和研究者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专业水平,让家校协同育人的“旋转门”实现良性运转。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23日第9版
作者:高书国
本站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609448834